拔鵝毛的手伸進大學校園 扼殺台灣的研究發展

2019/08/30    文/許東亮/大學行政人員(台北市)

私立大學經費短絀,好不容易有的產學合作, 財政部又要進來攪和,均須課徵5%營業稅;有些已經簽約,甚至進行到收款的程序,當初簽約時沒有包含營業稅,現在這筆稅捐誰來付?課徵營業稅約為國庫一年增加8千多萬元,蔣乃辛委員日前在立法院教育委員會質詢時怒轟,「財政部為增加8千多萬元的一點點稅收,去扼殺大學的產學合作,政府有這麼窮嗎?」說的一點也沒錯。收稅收到讓人民很焦慮,這樣的政府應感到羞恥。

教育部政策鼓勵大學積極推動產學合作,各大學產學合作技轉所得一年才只有17億元,對私立大學是一筆自力更生、得來不易的收入,尤其現在少子化的關係,加上學費不易調漲,財政部為了收稅,漠視學校已經經營不易的事實,增加校方的困擾,還說,學校可直接將5%營業稅增加在專利售價上,不會造成額外稅負負擔,合作企業雖以更高價格購入,但營業稅進項稅額可扣抵,負擔也不會增加。

請問財政部,國庫增加8千多萬元的稅收是天上掉下來的嗎?我們都知道營業稅負是可以透過價格來轉嫁的,最後的負擔的還不是最無辜的消費者,是我們大多數低薪的台灣人。台灣長期低薪、高物價的元兇是誰?大家就很清楚了。先進國家的稅收有很大比例投入教育,以及用在培育下一代,香港大學一年的經費大約是台大的十倍,台大的清寒獎學金不太容易發出去,因為學生來自中上階級的比例居多;而唸私立大學的孩子,辦理助學貸款的比以前多出好多,他們要付比國立大學更多的學費,且很多來自資源較缺乏的家庭,以及偏鄉的小孩。 

因為教育資源不足,產學合作可以為很多學生帶來經濟上的支持,以及就業機會;也有助於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更瞭解產業界的實況,讓教學不與實務脫節 。但企業重視短線的獲利,對於產學合作多在遠程的成效不一定感興趣,這就是為何產學合作推動不易的原因。

財政部將拔毛的手伸進校園, 不只讓產學合作的推動雪上加霜,更扼殺台灣的研究發展,加速人才流失,讓低薪,貧窮問題越來越嚴重。蔡總統說要鼓勵研發,要簡政便民;財政部的稅改卻是「越改越繁」,也讓民心「越感越煩」,財政部眼中除了「稅收」,到底還剩下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