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龍年官媒譯名改用「loong」不用「dragon」引熱議

《新華社》日前影音報導,指出愈來愈多「龍」採用「loong」的音譯,而不用「dragon」。包括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報導「新春龍舞挑戰賽」活動時,將龍年譯為「Loong Year」,「龍舞」譯為「Loong Dance」,央視春晚吉祥物「龍辰辰」的英文名也譯作「Loong Chenchen」。

央視網報道指,西方龍是「口吐烈焰+巨翅長鱗+烈性如火」形象負面,中國龍則是「馬頭+鷹爪+魚鱗+鹿角+蛇身+沒有翅膀」代表好運吉祥,因此,「Loong」更貼近中國龍的原意。

英國漢學家吳芳思(Frances Wood)向《新華社》,提出「dragon一詞的確包含2個不同概念」,「在中國,龍的形象非常正面,而在西方,龍形象幾乎都是負面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彭萍稱,威尼斯探險家馬可波羅(Marco Polo)可能認為中國建築上的龍和dragon有相似之處,在其遊記中使用dragon一詞。

《北京日報》報導,很多西方人帶著對異域文化居高臨下的審視來看待中國、翻譯中國文化,指出,翻譯絕不是傳統的那種逐字逐句的硬翻譯,而更是一種跨文化的主動表達和重構,如同「中國新年」(Chinese New Year)和「農曆新年」(Lunar New Year)一樣,關乎潛移默化的形象認知問題。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副教授、卡耐基中國項目研究員莊嘉穎對BBC中文表示,此事反映出中國在習近平的領導下,變得更加民族主義和強調所謂的「文化自信」,但對於「Loong」這個翻譯未必能在國際間流通。

專家表示,音譯翻譯方式能最大限度保留母語語言風格,例如陰yin、陽yang、太極taiji等,同時也能最大程度傳遞本土文化訊息,給予外國人士更多了解中國的機會。【記者 成曉中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