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2023年科技十大新聞摘要

01

圖片擷取自Polytechnique推特。

科學家首度以雷射光束引導閃電,可望有助於防範致命閃電,用來保護機場、火箭發射平台及其他重要設施,甚至可能在閃電成為威脅之前先行觸發。只是科學家認為目前仍無法掌控這方面的技術,預期可能還需要10至15年的研究後,雷射避雷針才會被普遍使用。

 

02

木星。(圖片擷取自百度百科)

土星因為擁有83顆衛星而被賦予太陽系中最多衛星行星的稱號,但是這樣的稱號將易主。專職蒐集微型行星的小行星中心(Minor Planet Center ,MPC)指出,他們新發現木星多了12顆衛星,加上原先的80顆,讓木星衛星的總數來到92顆,一舉超過擁有83顆衛星的土星,晉升為太陽系中擁有最多衛星的行星。不過,一些衛星因為體積過小,目前尚未為其命名。

 

03

圖片擷取自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網站。

英國大學天文學家首次利用「重力透鏡」(gravitational lensing)這項新技術,發現了巨大黑洞,其質量是太陽的300億倍以上,這是截至目前為止發現到的最大黑洞之一,堪稱是天文學界罕見的發現。研究人員表示,此次的發現意義非凡,開啟天文學家發現比過去想像中更大質量的黑洞,並可加以研究黑洞是如何變得巨大。

 

04

GPT-4加深了Duolingo上的對話。(圖片擷取自OpenAI官網)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人工智慧(AI)業界高層及專家聯署,呼籲暫停開發對語言模型GPT-4更高階的人工智慧系統,以檢視對社會及人類潛在的風險考量。這封聯署信由「生命未來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這個非營利組織所發布,已有超過1000人簽署。開發出ChatGPT的OpenAI執行長阿特曼與全球數百位科技高層、學者,5月底也在非營利組織「人工智慧安全中心」(CAIS)網頁上發表一項聲明,指社會應將人工智慧技術視為可威脅人類生存的重大風險,其危險性不亞於流行病與核戰,需視為全球優先處理要務!不過,也有不少專家學者認為,人工智慧的風險是被誇大的,目前的技術仍遠遠不足以構成威脅。

 

05

永凍層。(圖片擷取自中文百科)

在西伯利亞永凍土層中仍存在著「遠古病毒」,研究團隊在西伯利亞的永凍土層中,發現了7種「遠古病毒」。其中最年輕的病毒被冰凍了2萬7千年,是在長毛象骸骨的胃和皮毛中發現;而最古老的病毒,被冰凍了將近5萬年,這是在地表下16公尺深的地下湖中採集的泥土樣本中發現。科研團隊認為,「遠古病毒」歷經這麼長的時間仍具有傳染性,在永凍土層中可能還存在著其他病毒,並且還是有能力感染它們自己的宿主,這也突顯出全球暖化可能帶來病毒傳播的危險性。如今隨著全球暖化以及產業發展,居住在極地的人數可能會增加,人與「遠古病毒」接觸的機會大增,勢必也會提高病毒傳播的風險。

 

06

土衛二南極冰殼顯示出巨大的裂縫,讓地下海洋中的水以間歇泉的形式噴射到太空中。(圖片擷取自NASA官網)

「土衛二」是個地表被冰雪覆蓋的衛星,但冰殼下蘊藏著巨大的液態海洋,南極冰凍地殼下的海洋噴出間歇泉,並透過表面的裂縫將冰粒噴射到太空中。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卡西尼號」(Cassini)太空船上的宇宙塵埃分析儀,對富含鹽分的冰粒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出有磷酸鈉的存在。根據研究團隊的觀察結果和實驗室模擬實驗的結果顯示,磷在「土衛二」的海洋中是以磷酸鹽的形式存在。科學家強調,磷、水和複雜有機化合物與其他生命基本組成元素的存在,只能證明像「土衛二」這樣的衛星可能宜居,但不代表確實有生命存在。

 

07

歐洲太空總署公布了「歐幾里得天文望遠鏡」所捕捉的首批影像。(圖片擷取自ESA網站)

由歐洲太空總署(ESA)所研發的「歐幾里得(Euclid)天文望遠鏡」,今年7月1日成功發射升空。它可以搜索超過10億個星系,並且繪製100億光年外星系的位置與形狀。這些星系橫跨了大約1/3的天空,科學家可以藉此一窺過往100億年宇宙的歷史。11月間歐洲太空總署也發表了「歐幾里得天文望遠鏡」的第一波影像,歐洲太空總署科學總監孟德爾(Carole Mundell)也對這些公開的影像表示讚美,形容它們為「極為清晰且令人讚嘆」。接下來的六年中,「歐幾里得天文望遠鏡」將停駐在「第2拉格朗日點」(second Lagrange point),廣泛掃描大約35%的宇宙空間,以創建最龐大且最準確的3D宇宙影像。

 

08

印度太空研究組織「月球飛船3號」登陸器,23日安全登陸月球。(圖片擷取自ISRO YouTube直播)

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月球飛船3號」(Chandrayaan-3)登陸器,在台灣時間23日晚間8時34分左右成功於月球地表著陸。印度不僅成為全球第一個成功在月球南極附近進行軟著陸的國家,也是繼美國、中國大陸和前蘇聯之後,第4個成功登陸月球的國家。「月球飛船3號」任務前往的月球南極,該處是永久陰影地區,許多國家和私人機構對於月球南極抱持著極大的興趣,因為此地區受到陰影壟罩下的隕石坑內,可能蘊藏著水冰和一些稀有元素。另外,今年9月2日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還發射了太陽探測器「太陽-L1號」(Aditya-L1),這是印度首個用來觀測及搜集太陽日冕和太陽風相關訊息的太空任務。面對浩瀚的太空研究,印度以後起之秀往前直追美、俄等太空先驅。

 

09

圖片擷取自布里斯托大學官網。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Bristol University)科學家與英國氣象局,模擬超級大陸的溫度、風、雨和濕度,且使用板塊運動、海洋化學及生物模型計算二氧化碳濃度,結果推算出約2.5億年後各大洲將合而為一,形成所謂的「終極盤古大陸」(Pangea Ultima)。大陸合併後使得火山爆發更頻繁,釋放出的二氧化碳將是目前的兩倍,太陽老化亦會變得更亮、釋放更多能量,導致地球暖化更嚴重。屆時氣候會變得極端,每天面臨40℃以上的高溫及高濕度,哺乳動物可能都將滅絕。雖然「終極盤古大陸」只是板塊構造聚合後的一種可能預測,但是,科學家還是相信大陸將會慢慢合併成一個炎熱且乾燥、無法居住的陸地。

 

10

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阿戈斯提尼、克勞斯與呂利耶。(左起,圖片擷取自諾貝爾獎官方X平台)

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與物理獎今年10月揭曉,化學獎獲獎的計有;美國化學家巴汶帝(MoungiBawendi)、布魯斯(Louis Brus)以及俄羅斯的物理家埃吉莫夫(Alexei Ekimov)三人。獲獎原因是三人在「量子點」(quantum dot)的發現上,以及其發展方面貢獻卓著。據悉,「量子點」是非常小的奈米晶體,因為它們的尺寸,而決定了它們本身的特性。「量子點」將電子束縛在一個小範圍中,亦足以稱為「人工原子」。諾貝爾物理學(Physics)獎由美國物理學家阿戈斯提尼(Pierre Agostini)、匈牙利裔奧地利物理學家克勞斯(Ferenc Krausz)、與法籍瑞典物理學家呂利耶(Anne L’Huillier)等三位學者共同獲得。所表彰的是他們發現:以阿秒(attosecond)為單位的極短光脈衝,用以測量電子的移動或是能量改變時的快速瞬間過程,提供了探索原子與分子內的電子世界新工具,開啟電子動力學研究方式的新頁。【記者  鄒弘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