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節談養生】夏季要養心「祛濕」 別讓身體像穿了溼衣服

炎炎夏日又來了!特別邀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前中醫科主任江裕陽暢談夏季養生,從認識自己體內的氣血運行,怎樣避免寒邪入侵,遠離「冷氣病」,聽江裕陽醫師娓娓道來「夏養心」的智慧。


今(2023)年5月6日是「立夏」,意味著夏季的到來。夏季氣候炎熱、陽氣旺盛,此時人體氣血傾向由內臟移向體表,體內氣血相對空虛,陽氣外盛內虛,一旦食寒飲冷,寒邪入體內,容易引發胃腸疾病;且夏天因怕熱久待在冷氣房內,缺乏正常流汗、排毒的機會,寒邪一旦入侵人體,就會導致氣血循環不良,而引發「冷氣病」。故夏季養生,應少吃冰品及生冷食物,宜多走出戶外活動,接觸陽光,開心過每一天,但氣溫很高時,亦須防範中暑,以確保身體健康。

健康發出警訊,身體像穿了濕衣服!

夏季是雨季多濕氣,濕氣有「外濕」與「內濕」之分。「外濕」來自體外潮濕的環境,因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濕,致濕氣由外入侵人體;內濕則是人體內的病理產物,例如冷飲在室溫,容器外會產生水珠,同理人若吃冰品,冷飲進入溫暖的腸胃亦會產生濕氣。濕氣讓人有沉重感,像穿了濕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脾」主運化水濕,負責體內水液的代謝,如果身體濕氣重,「脾」升發清陽的功能一旦被濕困住了,人體就會有全身乏力、沉重的感覺。人體代謝水液的功能失常,輕者體重增加,嚴重者會產生水腫。

體內濕氣重的人,食慾會變差,大便通常偏軟不成形,會有排不乾淨的感覺。當體內的濕氣過重,無法排出體外,皮膚亦易產生濕疹。一般人正常的舌苔薄白,如果舌苔滑膩,即可能與身體的濕氣重,脾胃功能失常有關。

不是公主病喲,可聽過「冷氣病」!

冷氣空調已是一般居家的基本配備,夏季天氣熱,冷氣使室內空氣溫度變涼,亦同時降低室內溼度,若長時間待在冷氣房,過度乾燥的室內空氣會使皮膚和黏膜含水量下降,不僅給人不適感,乾燥的鼻黏膜亦容易受到病毒的入侵,讓人容易感冒。長時間待在冷氣房或者大熱天頻繁進出冷氣房,亦會引發身體類似感冒的症狀,包括頭痛、鼻塞、下肢無力以及胸悶等,此外也可能會有肌肉痠痛、頭痛、口乾舌燥、眼睛乾澀、皮膚乾癢等症狀,此即所謂的「冷氣病」。夏季陽氣盛於外,人體的代謝較其他季節旺盛,身體宜多活動流汗,保持體內陽氣通暢,及時排出代謝產物,以提高身體對抗溫差的耐受力。

夏季陽氣亢盛,暑熱傷人,最容易耗氣傷陰,人在高溫和熱輻射的長時間作用下,若環境溫度超越了身體的適應能力,會出現體溫調節障礙,致人體水分和電解質的代謝紊亂,神經系統功能受損,這就是「中暑」了。中暑程度的輕重和預後的好壞有關。患者在高溫又不通風的環境下,出現頭痛、頭暈、口渴、多汗、全身無力、注意力不集中、體溫正常或略微升高,此為中暑先兆,應及時轉移到陰涼通風的地方,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也可以吃西瓜、喝綠豆湯等,短時間內即可恢復健康。如果體溫在攝氏38度以上,除頭暈、口渴外,尚有面部潮紅、大量汗出、皮膚灼熱、進而四肢濕冷,甚至面色蒼白、血壓下降、脈搏增快等症狀,即是典型的中暑症狀,應儘速送醫處理。

夏季要養心  最佳養生保健之道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在五行屬土,土能長養萬物,人出生後,所有的生命活動都有賴於後天攝入的營養物質支持。所謂「預防勝於治療」,基於「食藥同源」的理論,藥膳常被作為養生保健之用。四神湯有健脾利濕的功效,是一種平補藥膳,亦是著名的台灣小吃,腸胃功能差的人,可先從四神湯調理開始。

四神是淮山(山藥)、芡實、蓮子和茯苓等四味中藥,一般多會將此四味中藥加入豬肚或豬小腸,煮成鹹湯來食用,亦即民間常聽到的四神湯。有時基於口感或成本的考量,四神湯中會多加薏仁或用薏仁來取代芡實。山藥健脾補虛;芡實補脾止瀉、利水渗濕;蓮子補脾止瀉;茯苓健脾利濕;薏仁健脾去濕。藥膳加入豬肚或豬小腸乃源自傳統「以形補形」、「以臟補臟」的概念,用以獲取足夠的營養成分。

中醫有「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四季養脾」的說法,夏天天氣炎熱,人容易煩躁不安。因「心主神明」,所以夏季要養心,心平氣和,氣血通暢,才能保平安。「心」是一種思維,而非解剖學上的心臟。「心」是生命的核心,「氣」是媒介。「氣」會如何運行,係受「心」的主導,故中醫稱「心」為「君主之官」,心與氣的作用,影響著我們的體質與磁場,好心養好氣,好氣帶好運,好的心念,可產生好氣場。人有好心情,身體就自動會產生對自身有益的荷爾蒙。故夏季養生,除了注意飲食衛生,慎防濕氣,避免在高熱環境下中暑之外,維持正面思考,天天開心,是夏季最佳養生保健之道。【文:江裕陽 |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前中醫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