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翻10倍 中國年輕人深陷800億呆帳泥淖

中國央行近日發表一項《2019年第一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數據顯示,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中國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者總額高達797.43億元人民幣,然而2018年全年也才800億,換言之,光是2019年第一季中國信用卡呆帳總額就超過了2018年全年。

實際上,中國這幾年逾期呆帳金額均呈拋物線狀的快速增長,資料顯示2010年全年76.8億元,但短短8年時間就翻了10倍;專家稱,造成這樣的結果主因還是在95後(指1995年後出生者)年輕人消費習慣的改變。

中國「Z 世代」過度消費、提前消費、借貸消費 - 陷入越滾越大的債務危機中

最近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19年消費者金融素養調查簡要報告〉,其中問項「今天有錢今天花完,明天的事情明天再說」,受訪者回答「不同意」或「完全不同意」比率與2017年相比,下降了0.37%。對此「專家」解讀,這「意味著一部分人不再存錢,而是把錢即時花掉」。

上述所謂「一部分人」,經《人民日報》採訪「專家」普遍認為是「95後」和「00後(指2000年後出生者)」的「年輕一代」;稱該群年輕人「敢買」行為確實有數據、真相,今年3月陸媒就揭露滙豐銀行公佈一組數據,90後人均負債12.79萬元人民幣,消息一出即熱烈被廣泛討論。

現今中國商業掛帥,90後的年輕人被灌輸的觀念是「提前消費」是時尚,還有就是跟風追捧,奢侈品消費是提升自己基本形象的行頭;一旦現金不夠,還可以自由的從各大網貸平台進行借貸,開立個家銀行信用卡。

本月初中國自媒體營銷官(VCG)報導,在互聯網金融普及之前,對年輕人來說,支付或預借工具最可能是辦張信用卡,其額度很低,一旦超過期限沒有償還利息本金,就會立即被標註徵信不良,隨即其他銀行也會立即停止刷卡或借款,如此,有效避免部份年輕人,陷入越滾越大的債務危機中。

便利的金融科技 造成過度消費信用透支

自從中國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等企業推出金融科技服務後,因使用簡便受到年輕人歡迎,卻也使年輕用戶陷入不斷預支的泥淖中。

根據《彭博》報導,中國95 後到2000 年代早期出生的年輕人收入不高,也幾乎沒有信用紀錄,卻在虛榮心和超前消費潮的刺激下,什麼都想要好的;恰好近幾年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雖沒有信用卻可以從銀行、金融科技新創公司、P2P 網路借貸及其他缺乏管制的各式管道中借到錢,新鮮人借錢上癮(hooked)問題也從中產生。據《彭博》引述諮詢公司「艾瑞諮詢」(IResearch)預測,消費者透過網路金融平台取得的金額,從2018年的7.8兆人民幣,在2021年將成長為2倍以上,達到19兆人民幣。

時至今日,只要在手機下載APP,就可以輕鬆完成借貸動作,其程序非常簡便,因為這些平台的借款門檻實在太低了,並不需要嚴格背景檢查,只需基本識別資料,就能輕易借到錢,風險控管審核形同虛設。除了信用卡、互聯網消費信貸產品,甚至「裸貸、套路貸、校園貸」也走進校園,還有「花唄,還唄,借唄」等等各種網貸產品都在誘導年輕人多花錢。

如今,在中國敢借錢消費與借錢不還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日媒《NHK》透過訪問大學生,得知很多人利用「支付寶」提供的信貸功能付款;「支付寶」掃個 QR 碼,錢就借到了,只要準時還款,就不會有利息問題。目前約有4500萬20多歲的年輕人使用該項服務。

相較傳統信用卡,新平台上的借貸問題層出不窮,因多數未記錄在官方資料庫中。外媒報導,中國年輕人在享受方便的甜美果實後,將會引發信用危機,中國滙豐銀行稍早前指出,目前中國年輕人負債人均超過12萬人民幣。年輕族群線上消費,驅使中國未擔保的消費者貸款年增約20%,若債務問題惡化,不但年輕人自身生活受到威脅,中國整體經濟發展也可能受到動搖。

警訊 - 未擔保的消費者借貸每年擴增達20 %

2017年底有陸媒指出,據近10年數據顯示,與存錢相比中國人更愛借錢;雖說家庭存款額增長1.85倍,但貸款額更是增長逾6倍;「家庭貸款占居民可支配收入超過九成」比例已過度偏高。截至此時,中國正式的家庭借貸近一年間已增加4%以上,達到國內生產毛額(GDP)的54%

自2008年開始中國未擔保的消費者借貸每年擴增達20 %。如今,中國正從出口與投資導向的經濟模式邁向消費導向,卻恰好撞上與美國的貿易衝突因此受限;此時中國若再衍生消費者信貸危機,外界普遍認為,很可能導致中國當前的經濟策略脫離應有的軌道,屆時整體經濟都將受到影響。【記者 鄭惠慧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