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國教社會領綱今起開審  高中歷史課綱爭議難解

12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今(11日)起一連三天審議,其中高中歷史新課綱將一改過去依朝代編年史的架構,換以主題式編排,分為台灣史、東亞史、世界史等3個分域,其中將中國史納入東亞脈絡來討論,更引發學界爭議。

以中國史來說,過去是依時序脈絡編排,各時期、朝代比重差不多,而新課綱將部分中國史融入東亞史,改採主題式編排,以中國與東亞、國家與社會、人群的移動、現代化的歷程4大主題。

對此大變革,有老師認為改為主題式,課程恐變得支離破碎,當缺乏歷史脈絡的背景知識時,學生難以完整吸收,老師勢必得額外補充;有學者指出用主題式教學,根本是拿來教碩博士,並不適合高中生;有東亞史學者表示,把中國史用東亞史來代替是「名不正言不順」,因此也引發去中國化爭議。不過,也有老師認為,把中國史放在東亞、全球的脈絡來看,反而有助開闊視野。

新課綱強調思辨能力的養成,期望從人民的主體觀點出發,鼓勵學生思考歷史事件的不同面向。台灣有新住民、原住民及戰前來到台灣的中國移民,人們在面對文化衝突、人群交流時,如何相互理解?歷史研修小組在編寫課綱時,希望提供台灣年輕人有理性溝通對話的平台。【記者 林芳旭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