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緩氣候危機任重道遠 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在波恩開幕

2015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近200個締約方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一致通過《巴黎協議》。2016年11月,《巴黎協議》正式生效。這是繼《京都議定書》後第二份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氣候協議,為2020年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了安排。11月6日,《公約》第23次締約方會議、《京都議定書》第13次締約方會議、《巴黎協議》首次締約方大會第2階段會議同時在《公約》秘書處所在地德國波恩舉行。本次大會的一個主要任務是落實《巴黎協議》規定的各項任務,為2018年完成《巴黎協議》實施細則的談判奠定基礎。

2017年是災害連連的一年,毀滅性的颶風、森林大火、洪水、乾旱、冰川融化等極端天氣事件爆發的消息一直不絕於耳。《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23次締約方會議正是在這樣的一種背景下召開的。世界氣象組織在會議開幕當天發表的《氣候狀況聲明》顯示,2017年發生了許多高影響事件,包括災難性的颶風和洪水、危害健康的熱浪和乾旱,很有可能是有記錄以來三個最熱年份之一。氣候變化的長期指標,如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海平面上升以及海洋酸化等仍然沒有減退,北極海冰覆蓋率仍低於平均值,而以往穩定的南極海冰範圍已處於或接近創記錄的低點。

本次大會主席國為太平洋島國斐濟,這是受到氣候變化嚴重影響的小島嶼發展中國家首次擔任聯合國氣候大會主席國。斐濟總理姆拜尼馬拉馬在大會開幕式上表示,氣候變遷導致颶風、野火、乾旱、洪水和糧食安全等方面的威脅不斷增多,在應對氣候變化上沒有時間可以浪費。他呼籲各方堅持國際共識,按照《巴黎協議》採取果斷行動。

斐濟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代表納札特·罕(Nazhat Shameen Khan)在波恩接受聯合國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太平洋島國,我們深知極端天氣變化對人們造成的破壞性影響。這次大會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凝聚共識、增強緊迫感,圍繞如何大力推進落實《巴黎協議》進行談判,我們將尋求就如何衡量進展達成共識。我們將為明年的談判奠定一個基礎,並在這次大會上開展對話,為2018年政府與非政府行為者之間開展合作、進行建設性對話、進一步提高目標而做出努力。

《巴黎協議》承諾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2℃度以下,同時向1.5℃度的溫控目標進一步努力,由此為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規劃了路線圖,在加強2020年後的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中向前邁出了關鍵一步。《巴黎協議》涉及目標、減緩、適應、損失損害、資金、技術、能力建設、透明度、全球盤點等內容。根據協議,各方將以「自主貢獻」的方式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伊斯皮諾薩(Patricia Espinosa)在開幕式上指出,就落實《巴黎協議》取得即時進展至關重要,在這方面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供融資和做出承諾是關鍵所在。

伊斯皮諾薩表示,《巴黎協議》和可持續發展議程為人們解決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問題指明了方向。在此次波恩大會上,各國政府需要就下一步採取重要步驟,以確保《巴黎協議》的運行體系及時完成,使履行這一協定的方法和手段得到加強。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確保《巴黎協議》的最終目標——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2℃度以下、並儘量靠近1.5℃度的溫控目標。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Petteri Taalas)說:「我們經歷了異常天氣,包括亞洲高達50攝氏度的溫度、在加勒比和大西洋延伸到愛爾蘭的刷新記錄的颶風、在東非使數百萬人受災的破壞性季風洪水以及持續乾旱。其中許多事件帶有因人為活動引發的溫室氣體濃度增加而造成的氣候變化的跡象。」

世界氣象組織《氣候狀況聲明》指出,2017年1月至9月的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時代約高1.1°C。由於聖嬰現象,2016年可能仍是有記錄以來的最暖年份,而2017年和2015年分列第二和第三位,2013~2017年必定會是有記錄以來最暖的五年期。報告強調,極端事件影響著數百萬人的糧食安全,對最脆弱群體尤為如此。最新研究表明,自1980年以來,高溫相關的疾病或死亡的總體風險穩步攀升,而全球約有30%的人口目前生活在持續極端熱浪的氣候條件下。2000年至2016年間,易受熱浪事件影響的脆弱人口數量增加了約1.25億。報告指出,2016年,2350萬人在天氣相關災害期間被迫遷移。與往年一樣,這些境內遷移絕大多數都與洪水或風暴相關,並發生在亞太地區。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表示,《氣候狀況聲明》包括聯合國眾多機構提交的關於人類、社會經濟和環境影響的資訊,是努力為決策者提供一份更全面、跨聯合國系統的政策簡報工作的一部分,內容涉及天氣、氣候和水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聯合國全球目標。這次發表這一報告的目的就是希望在波恩大會召開之際,敦促談判者振奮精神,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新聞來源聯合國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