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建428座水壩 亞馬遜面臨生態浩劫

占地超過610萬平方公里、橫跨8個國家的亞馬遜雨林,不僅擁有世界上最大且最複雜的水文系統,更被稱為「地球之肺」,是二氧化碳轉換成氧氣的重要區域,進而能調節全球氣候,更是全世界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基因寶庫地區。但近年來,流域沿線國家打著綠能的旗幟,欲藉亞馬遜水力發電來推動經濟發展,以超過現存水壩3倍之數,計畫在亞馬遜沿線興建428座水壩。專家在研究論文中提出警告,此舉不僅嚴重破壞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上千物種可能面臨滅絕的危機,並且將局部性影響氣候。

國際研究團隊於英國科學期刊Nature發表的論文,公布了大壩環境脆弱性指數(Dam 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Index簡稱DEVI),透過DEVI標準可評量這些水壩未來對環境的衝擊。該論文主筆、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教授艾德加德・拉特貝斯(Edgardo Latrubesse)表示,應該將風險攤在檯面上,有必要改變人們面對問題的方式,自然資源正被人為大規模摧毀,環境保護和永續發展迫切需要一個其他合理的替代方案。

亞馬遜河(Amazon River)支流為全球最大的河流網絡,孕育了地球最豐富密集的多樣性生物, 在為數龐大的支流上築壩,不僅會切斷滋養下游生態系統的養分,更會淹沒廣闊的森林,危及水陸野生生物的生存。水壩從1(無害)到100(最大破壞性的)最新指數評估,也適用於現有的水壩, 例如,在亞馬遜流域中,棲息最多樣的魚類種群的馬德拉河(Madeira River),因為最近興建的2座巨壩而造成侵蝕、廢水污染、沉積物阻斷水流等潛在風險,即使環評已達驚人的程度,卻竟然還要計畫在馬德拉河上游興建25座水壩。

水壩也會影響遠距地區的降雨和暴風雨,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地表動力學專家詹姆斯·・錫維茨基(James Syvitski)指出,雖然水壩是健全社會和人類發展的偉大工程技術成就之一,但卻會造成大規模的環境破壞。 例如,大壩下游區域沉積物減少,特別對人口稠密的三角洲地區所帶來的影響,是經常被忽視的問題之一。

不斷堆積的淤泥是維持健康的紅樹林生長不可少的養分來源,生長在鹹淡水區的沿岸紅樹林森林,可防止來自大海的巨浪,並且擁有提供數十種水中生物生育環境的機能; 由於沉積物減少的原因,造成6億人口居住的全球主要三角洲地區不斷下陷,這種由於氣候變遷造成的現象、海平面上升,以及由於地下蓄水層枯竭造成的地層下陷,已成為人類生存的三重威脅。

截至目前的研究顯示,從亞馬遜盆地流動的沉積物變化,有可能會影響美國南部墨西哥灣遠至遙遠地區的降雨和暴風雨的模式。拉特貝斯教授指出,若依計畫在亞馬遜河流域水壩完成建造的情況下,因大壩的蓄積作用,流入大西洋的沉積物會產生變化,也會因此而局部性干擾氣候。

從地基到堤防頂部高度達15公尺以上、蓄水量達300萬立方公尺的水壩,全球已超過5萬8500座。錫維茨基先生接受法新社採訪時表示,我們人類正在地表上進行改變地球的形狀,從19世紀中葉後,大量被興建的水壩,已經徹底改變了地球上的水流。【WPN編譯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