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面對後疫情時代的大債危機,執政者為人民做了什麼?

持續兩年多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大衝擊,美國勞動部1月12日公布了去(2021)年12月全美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7%,刷新了11月6.8%的近40年新高,並且是連續三個月高於6%。在新冠疫情持續、全球供應鏈瓶頸等因素下,2021年美國通貨膨漲率衝上數十年來新高,這波供需失調導致物價上漲的因素並不會在短時間內消失,美國通膨上漲的趨勢預料將會延續到2022年,在此情況下,美國聯準會(Fed)將逐步退出貨幣寬鬆政策,並預計2022年至少升息3次,以抑制通膨並防止經濟過熱。

但問題是本波的物價不斷上漲,已開始讓一般民眾感到入不敷出,特別是中低階層收入者,其可支配所得更被持續攀升的房價、房租、飲食、日用品價格給壓得喘不過氣來,在美國本土疫情正進入高峰之際,恐怕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危機。

為因應全球經歷的兩次金融危機,包括2008年的金融海嘯,以及2020年的新冠疫情,各國央行均展開大撒幣的貨幣寬鬆救市行動。根據國際金融協會(IIF)資料顯示,去年全球債務總額高達近300兆美元(約新台幣8400兆元),占了全球GDP 353%,不但是創了新高也遠超過金融海嘯時的負債幅度。

台灣的中央與地方債,從2016年的6.2兆元,攀升到2021年預算債務餘額的7.18兆元,短短五年增加了9,690億元(15.6%),台灣人民平均每人負債30.63萬元。此外,還有一大筆政府強調「不是負債」的潛藏債務,根據主計總處統計,2020年底,中央及地方潛藏債務共18.45兆元,相較2019年底增加2,524億元,包括軍公教、勞保退休給付等......。針對這些債務,財政部總是宣稱:「依國際組織標準,潛藏負債不計入一般政府負債。」

當勞保基金將提前於2026年破產的消息曝光後,行政院長蘇貞昌便公開背書,聲稱絕對會負起最終支付責任。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指出,當政府公開承諾支付,潛藏負債就已經符合「公債法」的定義,依據蘇院長的說法,也就是台灣的公債將增至25.63兆元,每人的負債更是高達109.39萬元。不僅如此,台灣人民還面臨著長期低薪、房租與外食費飆漲、貧富懸殊加大等棘手難題。

此外,「特別預算」為台灣獨有制度,在年度預算外,為因應緊急重大情事才能提的預算。目前的政府卻將此當成舉債的方便門,為台灣史上運用特別預算最高的政府,以此規避舉債上限、造成財政收支平衡的假象。監察院、立法院預算中心因此提出警訊:當特別預算常態化後,不僅加速國家債務累積,也會衍生出各種弊端。

近幾年來,紛擾的兩岸局勢,讓國防預算不斷升高。2017(民國106)年度為3,192億元,行政院公布2022年度將達3,726億元,不但創下歷史新高,並將編列2,000億元特別預算研製飛彈。未來幾年是台灣向美國軍購的交付高峰期,由於國防經費有限,恐將入不敷出,最終所有的政府舉債還是要由全民買單。

財政部於1月11日公布2021年全年稅收統計,我國2021年總稅收達到2兆8,450億元,超過預算數逾4,034億元(超徵數),總稅收及超徵數皆寫下歷史新高紀錄。統計近八年來財政部公布的超徵稅收金額已超過一兆元新台幣,除了2020年因受新冠疫情影響出現短徵222億元,其他七年均是年年超徵。全世界先進國家維持「收支平衡」的預算編列是最基本的原則,但是台灣的財稅官員為了績效與稅務獎勵金,開出許多有問題的烏龍稅單,或許也是超徵的肇因。

根據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公布2020年新增欠稅欠費強制執行案件已達1,431萬件,新增案件20年來成長了7.53倍,平均不到2個人就有1人會受到強制執行,問題的根源就在沒有法源依據的「稅務獎勵金」。查稅本是稅務人員分內的工作,公僕領人民薪水是來服務人民,但是為了稅務獎勵金,可能誘使不肖稅務人員濫開錯誤稅單,人民對稅單有疑問時,不但不主動幫人民解決問題,還讓人民去提出勞命傷財、曠日費時的「行政救濟」程序,而且勝訴率又極低,若是人民勝訴了,行政法院法官也不會做終局判決,只會讓原處分機關「另為適法之處分」。稅務人員就把原稅單金額加加減減開一張新稅單,再讓人民重新提出一再輪迴的行政救濟程序.........。

「超徵還民」在香港、新加坡、南韓、日本等國都已有先例,澳門更實施超過十年,並且金額一年比一年還多。當人民質疑政府超徵稅收用於何處?財政部的回覆卻有許多不同版本:償還國債、預算短估、給地方政府紅包....。財政部聲稱超徵稅收已實質還債,然自2004年至2021年,國債卻不減反增,從3.6兆元倍增至7.18兆元。近幾年,國家總預算不斷升高,早已突破2兆元。若真有預算短估,財政部長、國庫署、立法委員等都不用負責任嗎?國家的稅收本應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當人民所繳的稅已超出國家年度預算所需,基於民主精神,本就應全數退還人民,然執政者卻無法對人民清楚交代超徵稅收的去向。

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的2020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指出,2020年最高所得20%家庭,每戶平均為217.6萬元,最低所得20%家庭,每戶平均為35.5萬元,差距6.13倍,不僅連3年上揚,更創8年來最大,顯示台灣的貧富差距持續擴大中。國際慈善救援組織樂施會(Oxfam)所發布的「世界不平等報告」指出,病毒感染雖不分貧窮貴賤,但因各國復甦政策偏差,導致全球經濟結構失衡,加速「富者恆富,窮者更窮」。

新冠疫情肆虐近兩年,不僅危及人類生命、改變世界秩序,更揭開大債時代的序幕,由此引發的長期性通膨,將導致實質所得愈來愈少,會有更多人面臨活不起的未來。去年台灣三級警戒期間造成了許多產業與勞工面臨巨大的經濟衝擊,3,700多家小型企業撐不過資金壓力而倒閉,無薪假人數高達4萬人,實施無薪假企業家數更創下歷史新高,這些都是前所未見的經濟慘況。

為了減緩新冠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全球主要央行緊急推出的寬鬆貨幣政策,造成金融市場資金氾濫,引爆了各國股市、房價、物價的飆漲,但與經濟基本面和企業獲利逐漸呈現背離走勢,更帶來通貨膨脹、財富分配不均等後遺症,台灣也不例外,在後疫情時代,各國印鈔救市的後遺症與危機恐怕才正要開始。現階段,Omicron新冠病毒已在全球與台灣擴散,執政者應拋開政治算計,未雨綢繆、秉持良心、運用智慧,擘劃讓人民能夠安居樂業的政策與未來,以平安渡過這次全人類正面臨的「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