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起重病的未來

文/張青土/公教退休(高雄市)

台灣在1995年開始實施全民健保,這是政府的德政之一,但健保仍有許多需要克服的問題,保費不足、資源不均、浪費重複等。目前,全台灣有99.6%人口,大約2千3百萬,參加全民健保。台灣全民健保是單一支付體制,有很大的疾病風險分擔效果,讓不同社經地位和不同健康狀況族群,可以相互補助。

從今年7月份開始,健保署將擴大「疾病診斷關聯群(Diagnosis related group)」,也就是簡稱DRG的給付方式:不同疾病但相同重症度,醫療費用給付相同,並以過去幾年的平均值為標準。這個制度,其實部分科別已實施好幾年(骨科、婦產科),如今擴大實施,因為可以有效地防止醫療費用擴張。說穿了,就是把成本管控責任推給醫界。醫界反彈可想而知,因為是平均值給付,也就是基於「有賺也要有賠」的理論。但重症賠,輕症賺,於是「重症轉診」,「重症人球」等開始發酵。而許多醫院又將之定義為「醫師造成,醫師分攤」,從醫師的薪水中回扣補貼醫院的「損失」,造成重症科醫師不但付出更多勞務,沒有更多收入,還可能被扣錢的雙重風險。所以如果沒有實施『業務勞務分流給付』,有可能醫生不敢收容十一大醫療人球高危險群,包含了:老人家、多重骨折、長年洗腎、心臟病史、高血壓、糖尿病、主動脈剝離、再次手術、曾經多次開刀、脊椎多節有問題、有心臟病或高血壓的孕婦。在DRG「同一號碼、同一價格」的規則下,醫院接到病情複雜的病患、或用較昂貴的藥品器材,將導致虧損,反之則可以獲利。想要縮減健保赤字、杜絕醫療浪費的政府,用簡單編碼與定額給付把病人與醫療行為規格化,等於鼓勵醫院把可能「醫了會賠錢」的病人與醫療行為,排拒在外,違反了政府的德政,也違反了醫療人權。

當然健保赤字其來有自,有不肖業者造假向健保局申請,也有不良患者,存著不看白不看的心態浪費醫療資源,這些害群之馬都是全民的公敵;稽查人員及全民都應負起監督及檢舉之責杜絕醫療浪費,使人人共享醫療資源。呼籲政府重視醫療現況,終止一場即將來臨的醫療人球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