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稅合一 實價課稅」 財團版的稅改方案

甫在去年底大選中慘敗的國民黨,急於拉攏「婉君」(網軍),不過,「婉君」們顯然很不賞臉。國民黨中央政策會臉書粉絲團上線第一天,就被檢舉「散布不實言論」,一度遭到停權。政策會執行長賴士葆氣得大罵這是「網路霸凌」,「婉君」們也紛紛回嗆,還有人一口氣列舉了「十大問題」就教國民黨,句句命中要害,吐槽力道十足,其中之一是:「房價飆漲,年輕人完全買不起房,卻不見政府有更強力的作為,甚至怕影響周遭豪宅的房價,而不願意蓋青年住宅,你是年輕人你會挺誰?」在年輕族群中,高房價所激起的民怨之大,可見一斑。

另外,依據世界銀行所提出的已開發國家正常的房價所得比,一般在1.8到5.5倍之間,而發展中國家合理的房價所得比則在3到6倍之間。反觀台灣的情況,由內政部營建署公布的資料顯示,2013年前三季台灣整體房價所得比平均為8.8倍,幾乎是其他已開發國家的兩倍,新北市也高達12.67倍,而台北市更是以13.5倍緊追在「全球之最」香港的14.9倍之後。台北居,大不易!

台灣房價居高不下,跟我國將土地稅和房屋稅分開課稅有絕對的關係。在台灣,土地要課土地增值稅,而房屋則沒有增值稅,導致買賣的實價不能當成利潤課稅的基礎,所以必須區分土地和房屋價值,於是有了人為設定的公告地價,來作為土地稅的稅基。土地公告現值當成土地增值稅的比較基礎,房屋評定現值則作為房屋稅課稅的依據,而這些價值的認定是由地方縣市相關委員會討論決定的。委員會不免會受到政治因素及特定團體的干擾,以致於公告房地產價值嚴重偏離市價,不動產稅負長期偏低,因而出現房地產炒作空間。

尤其在馬英九第一任執政之初,採取一連串降稅措施,包括營利事業所得稅、土地增值稅、遺產稅和贈予稅,率稅一律下修,但因缺乏將資金導向實業投資的配套措施,結果大量資金流向房地產市場,不僅造成房價狂飆,也排擠了正常的經濟活動,進一步加深貧富不均與社會對立,要求「居住正義」的呼聲因而日益高漲。然而,除了成效欠佳的「奢侈稅」之外,政府對於「打房」始終沒有積極作為。甚至就在執政黨剛遭逢空前選舉潰敗,財政部似乎是「死豬不怕滾水燙」,仍然冥頑不靈地在近日推出財團版的「稅改」方案,給炒房投機客來個年前減稅大放送!

財政部原先規劃的「房地合一,實價課稅」,房產交易獲利將納入綜所稅,採累進稅率課稅,最高稅率為45%。但此一被普遍視為將可終結高房價的政策,還沒出爐就夭折了。在財團和「利委」關說下,財政部自動讓步,新版房地合一稅改方案採「從輕課稅」原則,刪除按5%至45%累進稅率課稅,賣房利得改採單一稅率,一律為17%;售價低於2000萬者不必課房地合一稅;持有超過2年以上者有稅率減免(最多可減免80%),並訂定「日出條款」,實價課徵的對象僅限於2011年後購屋者,而原本實施的奢侈稅則取消。這個百分之百「放水」的方案一推出,房地產業者無不額手稱慶。

巢運、無殼蝸牛聯盟、公平稅改聯盟、房市改革行動聯盟、台灣居住正義協會等團體,則是氣得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痛斥政府「假改革、做半套」。巢運發言人彭楊凱直指此一新版方案比現行的證所稅還糟糕,「完全就是財團建商的版本,財政部只有形式改革而已」。

表面上,新制稅率17%,比奢侈稅的最高稅率15%,多了2%,似乎「多多少少加了一點稅」,實際上卻是財政部偷天換日的伎倆,因為兩者的課稅基礎壓根不同,奢侈稅是以「交易價格」作為課稅基準,而房地合一稅則以「交易獲利」為課稅基準點。假設一年內交易總價3000萬元的房屋,實際獲利500萬,原本按照奢侈稅要課稅450萬元(3000萬×15%),「稅改」後反而只需繳85萬元(500萬×17%)!

對於新稅制改採單一稅率十七%的輕稅版本,曾有「打房副市長」之稱的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更是直言「悲憤、錯愕!」張金鶚表示,如此一來,無論買賣房產賺百萬或千萬,甚至賺上億,都只需17%的低稅率,但一般人辛苦工作的勞務所得,卻得繳交5%至45%的累進稅率?這樣公平嗎?!

「房稅合一,實價課稅」,千呼萬喚始出來,以期能終結台灣房價高不可攀的現況,然而,財政部最後竟端出了一個對高房價幾乎毫無「殺傷力」的方案。財政部長張盛和表示,九合一大選後,他從國民黨中常會聽到他「反商、加稅」的負面聲音,幾經思考,他決定「務實」地推動新制。一如證所稅開徵,又來個「先求有,再求好」,結果兩頭落空。此一新稅制不僅沒能達成抑制房價的目的,還進一步坐實了國民黨「重財團,輕民生」之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