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證所稅政策錯誤遭監院糾正案看憲法漏洞

去年3月政府宣布復徵證所稅以來,出現了不少嚴重的後遺症。監察院因而在4月17日發文糾正行政院及財政部,明白指出政府推動證所稅立法,決策時機思慮有欠周延,提案過程草率,造成國內資本市場崩跌,企業籌資困難,並導致證交稅短徵549億元,嚴重影響國庫收入。

監察院的這次糾正是官方首次承認證所稅政策錯誤,監委吳豐山痛批「錯誤的決策比貪汙更可怕!」根據報告顯示,以去年2月底上市櫃公司市值22.3兆為基準,到了7月底只剩20.08兆,在3至7月修法期間,台股市值憑空蒸發了2.22兆。吳豐山並指出,去年3月之前,台股日均成交值超過1,200億元,但在證所稅提出後,連續9個月成交值低於900億元,回顧近5年台股紀錄,也僅有2008年10月到2009年2 月金融海嘯期間,及2011年11、12月歐債危機,日均成交值曾低於900億元。

今年以來,台股成交量更是每況愈下,證交所資料顯示,今年初開盤迄4月3日止,日均成交值只剩793億。相較於去年第一季的日均成交值1,116億,及前年第一季日均成交1,270億元,今年台股交易量明顯萎縮,影響所及,不僅券商裁員、倒閉,企業也甚難藉由資本市場來籌措資金,這對低迷的景氣無疑是雪上加霜。

然而,對於監院的糾舉,行政院發言人鄭麗文僅表示,行政部門各項政策都有審慎考量,政院「尊重」監院說法。行政院的態度再清楚不過,所謂「尊重」云云,實際上就是來個「相應不理」。而財政部長張盛和則是祭出了「推」字訣,先是推給核四議題,之後又表示,造成股市萎縮、證交稅短收的原因很多,例如歐債危機、油電雙漲、健保補充保費等等,但在去年7月完成證所稅修法後,市場不確定感減少,證所稅議題就不再是主要原因了,更何況股市至今都還沒達到8,500點證所稅開徵門檻,現在談「檢討」,言之過早。

張盛和果然是位老於世故的官僚,久經官場打滾,一向很能掌握「長官」的心態和想法。他長期任職於財政部,不會不清楚證所稅的來龍去脈,雖說證所稅是前任財政部長劉憶如任內定下的政策,但張盛和也深知劉憶如不過是個「馬前卒」,當時做決定的甚至還不是前行政院長陳沖,而是馬英九總統親自下指示。之後,劉憶如因「政策暴衝」理由被拉下台,不過是被「打龍袍」的代罪羔羊。無論就所謂的「官場倫理」,或保住烏紗帽的現實考量,張盛和心知肚明,「檢討」證所稅政策,除非「大老闆」馬總統主動同意,否則不是他、也不是行政院長江宜樺能說了算的。然而,以馬總統「耿直」的騾子脾氣,尤其不喜歡在「壓力」下收回成命。因之,期待證所稅政策改弦更張,可能性幾乎是零。而另一方面,這也可說是咱們「雙首長」制的制度使然。
台灣歷經過多次修憲,由於執政者的私心,結果修成了現在這部四不像的「雙首長」制憲法。雙首長制最大的一個問題是「有權無責,有責無權」,咱們的總統不必像實施總統制國家的總統一樣,直接向國會負責,接受國會監督,而是由行政院長「代勞」或「代為挨罵」。理論上,行政院長總理一切政務,但實際上,又留下了總統插手人事和政策的空間,以致於政出多門,而且行政院長往往不認識、也指揮不動閣員,例如前行院祕書長林益世在爆發貪污醜聞後,當時的行政院長陳沖即曾公開表示跟林益世「不熟」,其所言應該不假,顯然林益世並非他任命的。

有權者無責,有責者無權,即無所謂「責任政治」可言。馬總統在第一任就職之初,挾其絕無僅有的超高民意支持度,原本有機會建立一套「權責相符」、可長可久的憲政體制,但很可惜的是,性格保守的他選擇了最省事的「遵守憲法」。在嘗過有權無責的權力甜頭後,如今馬總統聲望低迷,民意支持度重跌到接近個位數字,更無意願和能力推動修憲工程。在執政伊始,馬總統即錯失了名留青史的大好機會,也註定了台灣今日低迷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