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科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與挪威國際氣候研究中心(CICERO)最新研究發現,地球反射陽光的能力「反照率」(albedo)正逐年下降,特別是北半球變暗趨勢明顯。這意味地球吸收更多太陽能,可能進一步惡化全球暖化。

《國家科學院學報》的研究指出「雲與地球輻射能系統」(...

美國太空探索(SpaceX)科技公司,當地時間13日進行「星艦」(Starship)巨型火箭第11次試飛,不僅完成試飛任務,也成功在太空中部署了測試用的模擬衛星。

據外媒報導指出,太空探索科技公司於8月間的第10次試飛成功,也首次成功將8枚模擬「星鏈」(Starlink)...

為歡慶恆春建城150周年,國立中央大學將編號724875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恆春(Hengchun)」,以此向恆春半島悠久的人文歷史與精神傳承致敬,並將這份榮耀永遠留在浩瀚宇宙之中。

中央大學2006年在鹿林天文台於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發現了175583號小行星,並命名為「...

國立中央大學與國立中山大學跨校合作開發出新型高熵觸媒,有效快速地大量降解氨廢水並生成綠色氫氣,為環境永續提供創新解決方案,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npj | Clean Water》期刊。

隨著全球電子製造業與科技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對環境永續的高度關注,廢水處理議題日益受到重視,...

瑞典皇家科學院當地時間10月8日宣布,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由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北川進(Susumu Kitagawa)、英國化學家理查.羅布森(Richard Robson)以及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歐瑪.亞基(Omar M. Yaghi)共同獲得,...

瑞典皇家科學院於當地時間10月7日宣布,英國的約翰.克拉克(John Clarke)、法國的米歇爾.H.德沃雷(Michel H. Devoret)以及美國的約翰.馬丁尼斯(John M. Martinis)三位學者,因在電路中揭示宏觀量子穿隧(Quantum Tunnelling)...

福爾摩沙衛星八號(簡稱「福衛八號」)是臺灣第一個自製的衛星星系,共有8顆光學遙測衛星,其中第一顆(FS-8A)7日自位於新竹的國家太空中心(TASA)起運,準備搭機送往美國,於今年第4季發射升空。賴總統親自蒞臨起運典禮時表示,這顆衛星就像已故的齊柏林導演,透過鏡頭讓世界「看見臺灣」,...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潘惠娟助理教授與姊妹校馬來西亞登嘉樓大學(Universiti Malaysia Terengganu, UMT)海洋與環境研究院合作,首創將「全波段反射光譜技術」導入水下文化遺產研究,能在數分鐘內判讀陶瓷的配方、燒製環境與海底風化特徵,不僅快速且低衝擊,...

記憶體是電腦的「資料倉庫」,負責儲存指令、運算結果及各種運算所需的資訊。現有的記憶體分成兩大類:一種是速度快但斷電就消失的揮發性記憶體(如DRAM、SRAM);另種則是能長期保存資料,但速度較慢的非揮發性記憶體(如Flash)。科學界多年來嘗試開發新型記憶體,例如 PCM、STT-MRAM、...

海洋酸化現象有望透過增鹼方式緩解!國立中山大學海洋學系助理教授雷漢杰分析一份長達26年的南海觀測數據資料,首次發現海水鹼度呈上升趨勢,證實海洋自然鹼化現象,並能提升二氧化碳吸收能力28%、減緩海洋酸化速度14%。

中山海洋學系助理教授雷漢杰表示,自工業革命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