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節談養生】冬季養生-補養腎氣運轉你的小宇宙

近來天氣早晚變涼,民眾開始把長袖、外套翻出來。今年11月8日為「立冬」,代表正式進入冬天,現代人要注意哪些養生秘方?特別邀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前中醫科主任江裕陽暢談冬季養生,從認識自然的大宇宙到人體的小宇宙,從練氣養生、丹田呼吸、搓腳心,還叮囑民眾冬季進補也要懂得陰陽之道。

四季之氣與人體臟腑共振

冬季是萬物收藏的季節,動物藉由冬眠休養生息,以減少能量流失;植物則將養分埋藏至根部及種子內,以待來年春天的生機。人們冬季進補,也是為了儲存能量,蓄勢待發,迎接新春的來臨。一年四季不同的氣,與人體臟腑之氣有共振作用。春之氣與肝氣相通,夏之氣通於心,秋之氣通於肺,冬之氣通於腎,冬季的氣與人體腎氣有共振作用。

中醫講的「腎」,除了腎臟的泌尿系統之外,尚包括生殖系統及內分泌系統功能,是藏「精」之所在。腎氣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關係著人先天稟賦的強弱與正氣的盛衰。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腦為髓之海」、「腎開竅於耳」,「腎」具有促進骨骼生長、發育、修復的作用。腎精充盈,骨髓、腦子就能得到補充。人的腎氣充足時,身強體健,活力充沛,若腎氣不足,則體虛乏力、健忘,未老先衰,且常伴有耳鳴、重聽的症狀。

建議平日可以食用一些堅果,堅果如核桃、花生、腰果等果實,是植物為了延續後代的能量精華,都具有很好的補腎作用,多吃可補腎氣之不足。

深呼吸—丹田是儲藏能量的地方

腎經脈氣血循行的路線:從腳底心(湧泉穴),沿腳踝內側,向上走小腿、大腿內側,經脊柱聯絡腎及膀胱。再從腎向上通過肝、橫膈膜、肺、喉嚨直至舌根部。腎經氣血循行於腎及膀胱的臍下小腹部位,即所謂的「丹田」,此區域是任脈、督脈、衝脈三條經脈氣血運行的起點,其他十二經脈也都直接或間接與丹田有連通,故古人視「丹田」為儲藏能量的地方。

人體呼吸運動主要由肺臟負責,但吸入空氣後,必須由腎進一步受納,呼吸才能有一定的深度,以利進行腹式呼吸,也就是丹田呼吸。腹式呼吸係運用橫膈膜的上下運動,以深呼吸增加肺活量及血中含氧量,讓經絡氣血的運行維持在理想的狀態。

當嬰孩呱呱墜地之時,就是以丹田呼吸,因為胎兒以臍帶與母親相連,自然從丹田吸收氧氣。隨著年歲增長,人們反而仰賴肺部呼吸。古代皇室重視養生,特別透過練氣功維持「丹田呼吸」的習慣。多年前,我除了研究醫學,也開始修練太極門氣功來養生,平日練氣功、唱歌,會運用到丹田的能量。

莊子說:「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所謂氣長則命長,冬季養生尤需運用丹田腹式呼吸,幫助身體健康、長壽。

搓腳心—老祖先流傳的養生方式

經絡系統中腎經循行的穴位均與腎功能有關,湧泉穴是腎經的起始穴,位於腳板底前1/3部份的正中凹陷處,被視為人體脈氣湧出之處,就像從地上冒出泉水一般,故此穴名為「湧泉」。想長高的小孩子常作跳繩、打球等運動,也會刺激到腳底的湧泉穴,再搭配均衡飲食與充足的睡眠,是促進孩子長高的好方法。

搓湧泉穴俗稱「搓腳心」,亦是我國流傳已久的自我養生保健方法之一。

順應自然—冬季進補也要懂陰陽

「立冬」是冬季第一個節氣,立冬這天也象徵著冬季的開始。立冬日民間有補冬進補的習俗,俗諺:「立冬補冬,補嘴空」,冬日進補傳統常見的配方如薑母鴨、當歸羊肉湯、十全大補湯、八珍湯藥燉排骨,均是溫補腎陽的藥膳。所謂「一物一太極」,萬物有陰陽兩部分,腎亦有腎陰、腎陽之分。現代人營養普遍過剩、生活壓力大、應酬熬夜,勞心工作,亦會使腎陽過度亢奮,導致腎陰相對不足,而容易有「上火」的症狀,故常有口乾舌燥、便秘、反復嘴破等腎陰不足的人,宜滋補腎陰,飲食不應再溫補腎陽。此外,冬季天氣寒冷易傷人體陽氣,在戶外亦不宜飲酒禦寒,因酒會擴張體表的毛細血管,加速體溫散失,禦寒不成反而易着涼。

冬季保健宜早睡晚起,起床的時間最好在太陽出來之後。「早睡」可以保養人體陽氣,保持溫暖的身體,而「晚起」可保養人體陰氣,待日出後再起床,就能避開寒氣。中醫有所謂「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意思是說冬天若不能收藏精氣,來年春天體內正氣不足,就很容易生病。冬天作息宜順應自然,早睡晚起,養精蓄銳,以迎接春天的到來!

【文:江裕陽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前中醫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