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節談養生】端午防疫 身心排毒保平安

端午暑熱炙盛,易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熱毒惡氣,人體外在的毒邪固然需予祛除,內在的「心毒」尤須防範,守護「良心」,一念之善,可保安康。時值端午節前夕,不只要認識排毒,還要先認識自己。

端午節養生又詩意的傳說

端午節訂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夏季送離瘟神,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第五個月為「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端午」了。據說戰國時期的楚國愛國詩人屈原也是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自盡,為紀念屈原,亦有人稱端午節這一天為詩人節。

端午節時值仲夏、疫厲流行的五月,人們為了預防疫病,自古即有儲存蘭草作為沐浴之用及採穀物煮豆湯消暑的習俗,以清潔禳毒。有些人在端午節正午取水,稱為「午時水」,傳說其具有祛除疾病、延年益壽的功效。也有人將香草、雄黃、硃砂等香料製成各種形狀的香囊,佩帶在小孩身上,以驅除瘟疫,作為保健之用,或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草、蘭草等芳香類植物避邪及代表老當益壯的榕樹枝等民俗活動。台灣人在端午節除了划龍舟、包粽子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外,也吃桃子、李子、茄子及菜豆等,以祈求美麗健康長壽之意。端午節是華人重要的傳統節日,甚至成為國際重視的文化,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端午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現代人排毒要講究「個性」

隨著端午節流傳下來的民俗活動,民眾也承襲了防疫保健的觀念。尤其,現代人由於飲食習慣改變,食品摻入了許多美味可口的食品添加物,加上現代化帶來的空氣污染、水質污染、化學污染等問題,以致罹患慢性疾病的患者愈來愈多。有些人會問,是否可以吃一些東西來「排毒」保健?坊間流傳的蔬菜水果「活力湯」或清熱解毒的藥物,是否可作為「排毒」保健之用?

中醫對於食物或藥物的功效,較重視其性味,而少強調其所含的化學成份。故從食物或藥物的四氣(寒、熱、温、涼)、五味(辛、甘、酸、苦、鹹),及其升、降、浮、沉的性質,即可針對個人體質的虛實寒熱,選擇適當屬性的食物或藥物,機動調整身體失衡的地方。虛者補之,實者瀉之,虛寒怕冷的人宜溫補,體格壯實火氣大者則宜用苦寒瀉火,而非單純的將某些食物或藥物當作「排毒」保健的專方。

坊間有些人長期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蓮或蒲公英熬湯喝,有些則習慣以生鮮蔬菓汁當早餐「排毒淨身」,因這些東西各有其偏性,未必適合每個人長期服食。曾有人因臉上長痘子,長期吃黃連清熱解毒,結果不僅未達到漂亮的期望,反而臉色黯淡無光,甚至「月經」都受到影響,此皆因苦寒傷及脾胃功能所致。

物有物性,藥有藥性,人亦有個性。人的個性就像人的體質一樣,各有不同,有些人個性急躁、有些人個性溫吞。人性中像太極陰陽兩儀,有善亦有惡,人的心中因有「貪、瞋、癡、慢、疑」五毒,常以自我為中心,想滿足自己的慾望,而煩惱不斷,人有時也會為了公益展現出良善的一面,自然提升免疫力。臨床上我們發現,心情開朗、樂觀的患者,其病情改善通常較明顯。人體五臟的功能,以「心」為主宰,「心」類似腦的功能,掌管人的意識和思維活動,故中醫稱「心為君主之官」。「心」放鬆了,身體的細胞才能真正放鬆。我們若能以「善念」取代「惡念」,用開朗的心情,響應公益團體推動的「良心時代運動」,將有助於排除妨害健康的不利因子。「排毒」保健,非僅限於著重有形的蔬果飲食或藥物調理人的體質,更須講究個性,從修「心」養性做起。【文:江裕陽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前中醫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