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技術”方興未艾 極大改善機體功能障礙者的生活狀態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23日發佈最新報告表示,近年來克服人類行動、視覺及其他障礙和不便的“輔助技術”創新呈現“兩位數增長”,與日常消費品的結合也越發緊密。

產權組織負責智慧財產權和創新生態系統的助理總幹事阿萊曼(Marco Aleman)表示,“目前全球有超過10億人需要使用輔助技術,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數字在未來十年間將增加一倍。”

這份題為《產權組織2021年技術趨勢報告:輔助技術》的報告,從對已有產品的不斷改進,到最前沿的尖端技術研發,“輔助技術”領域的創新能夠極大地改善功能障礙者的生活,幫助他們在各種環境中行動、交流和工作,而與消費電子產品的有機結合,則有利於技術的進一步商業化。

在1998-2020年上半年所公佈的專利中,與輔助技術相關的專利超過13萬件,包括可以根據不同地形進行調整的輪椅、環境警報器以及盲文支援設備等。其中新興輔助技術的專利申請達到1萬5592件,包括輔助機器人、智慧家居應用、供視覺障礙人士使用的可穿戴設備和智慧眼鏡等,在2013-2017年間的專利年均申請量增長17%。

環境技術和行動功能是新興輔助技術創新最為活躍的兩大領域,專利申請量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42%和24%,新興環境技術包括公共場所的導航輔助設備和輔助機器人,而移動技術創新則包括自主輪椅、平衡輔助設備、智慧拐杖、利用3D列印技術所生產的“神經義肢”,以及能夠改善力量和移動能力的“可穿戴外骨骼”等。

到2030年人機交互技術將取得更多進展,能夠幫助人類更好地控制電腦和智慧手機等複雜的電子設備。同時環境控制和受人腦支配的助聽設備技術也在近期取得重大突破,為聽覺障礙人士提供更多協助,其中更加先進的人工耳蝸占近一半此領域專利申請數量。聽覺領域技術增長最快的是非侵入式的“骨傳導設備”,其年度專利申請量增長31%,與普通消費電子產品和醫療技術的融合也在不斷加強。

產權組織表示,類似的傳統產品“智慧化”浪潮仍將繼續推進,比如,“智慧尿布”和嬰兒餵食輔助機器人就是個人護理領域的兩大先鋒創新。“同樣的技術也可以應用於數位醫療,以改善人們的健康。未來類似的產品將會不斷湧現,市場競爭也會更加激烈,一些迄今為止一直被視為小眾和特殊用途的高價商品,其售價也會開始下降。”

產權組織對專利申請資料的分析顯示,中國、美國、德國、日本和韓國是輔助技術創新的五大主要來源國,且中國和韓國的申請數量逐年增加,已開始動搖美國和日本的長期主導地位。

在新興輔助技術領域的專利申請中,高校和公共研究機構最為突出,占申請方的23%,而獨立發明人則是傳統輔助技術的主要申請者,占所有申請方的40%左右,且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在中國。

智慧財產權促進輔助技術創新的增長,目前全球內仍然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夠獲得所需的輔助產品,國際社會應繼續在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和世衛組織框架下推動輔助技術的全球創新,促進技術的進一步普及,以造福更多的人。【新聞來源聯合國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