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風景 耶路撒冷苦路14站

宗教聖地耶路撒冷,苦路(Via Dolorosa)是基督徒與天主教徒都想要來追思與朝聖的一段路,這是一條耶穌在世時,從被定罪,背上十字架,前往刑場遊街示眾,到最後被釘上十字架,受難入葬的一段路程。

苦路位在狹小曲折的巷弄間,前段大部分位在穆斯林區,後段的聖墓教堂則在基督徒區,共有14站。每一站現在都成為教堂、修道院或禮拜堂。

第1站,耶穌被彼拉多定罪判死刑

這裏現在是一所學校,經常每星期五的下午,聖方濟會的信徒會集合在學校廣場,做紀念十字架之路的禮拜,並沿耶穌的聖跡逐處走一趟。校內有一座安東尼亞塔,據說就是昔日耶穌被判刑的所在。

第2站,耶穌背起十字架

這裏是耶穌被定罪鞭打後,背起沈重十字架,出發往各各他(Golgotha)的地方。現在是聖方濟會定罪堂和鞭笞堂,部分座落在據說是昔日耶穌被判死刑的普華石路上。

第3站,耶穌第一次跌倒

耶穌背著沉重的十字架第一次跌倒的地方,現在是一座波蘭禮拜堂,在禮拜堂大門的門楣上,有藝術雕刻品,描述耶穌背著十字架跌倒。

第4站,耶穌途中遇見母親

聖母瑪莉亞站在路旁,見到背著十字架的兒子一面,心中的憂傷與悲楚,都在這座亞美尼亞天主教堂裡被紀念著。

第5站,古利奈人西門幫耶穌背十字架

當耶穌背著十字架走這段路時,由於體力不支,一位從古利奈來叫西門的人,被士兵們命令強迫他背耶穌的十字架。西門後來成爲耶穌的忠實追隨者和愛心助人的象徵。這裏現在是一座聖方濟會的祈禱室。

第6站,維若妮卡為耶穌擦臉

當耶穌吃力行走時,一位婦人維若妮卡不顧眾人的譏笑,上前去用手帕擦去耶穌臉上的汗水,手帕上便印下了耶穌的臉容,成為聖物。因此,天主教的宗教藝術中,有非常多跟維若妮卡的手帕有關的畫作。據說手帕現今保存在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裡,不公開展示。擦汗的發生地目前是一座修女院,這裏在6世紀左右曾經是一個修道院。

第7站,耶穌第二次跌倒

十字架的重量難以想像,在這裡耶穌又第二次跌倒了,他的判決書也公告在門上。此處目前是一座聖方濟會的禮拜堂,堂內的羅馬圓柱標示了耶穌在這裡跌倒,信徒又稱這裡為「審判之門」。

第8站,耶穌安慰耶路撒冷的婦女

當耶路撒冷的婦女看到耶穌受苦的模樣時,忍不住落淚,跟在耶穌身旁哭泣。耶穌說:「不要為我哭,當為自己和兒女哭…因為這些事既行在有汁水的樹上,那枯乾的樹將來怎樣呢?」是啊,像耶穌這般有能量的智者,都遭受到如此的不公不義,那一般的小百姓又怎麼能抵擋得了呢?此地目前是一座東正教的教堂。

第9站,耶穌第三次跌倒

耶穌第三次跌倒的地方是聖墓教堂的牆外,在這裡可以看到不遠處聖墓教堂的屋頂跟半圓形的後殿。

第10站,耶穌被剝去衣服 (苦路的第10站到第14站都在聖墓教堂裡)

耶穌刑前被剝下衣服 ,「從腳掌到頭頂,沒有一完全的,盡是傷口,青腫與新打的傷痕…」,這地方現在是聖墓教堂的入口處,右側有個藍色圓頂小教堂叫法蘭克斯教堂(Chapel of the Franks)。沿著樓梯上去,可到達耶穌被剝去外衣禮拜堂。

第11站,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

經過一連串艱難的步行,耶穌最後來到各各他,他在這裡被釘上了十字架。這地方現在是一個拉丁小教堂的祭壇。

第12站,耶穌死在十字架上

這是耶穌在十字架斷氣的地方,斷氣前,耶穌大聲喊著說:父啊!為什麼離棄我?我將我的靈交在你手裡這裏現在是希臘東正教的祭壇,祭壇上面的聖母像顯現出母親失去孩子的哀傷與痛楚。

第13站,耶穌屍體從十字架卸下

有一個叫若瑟的議員,他也是耶穌的門徒,去見彼拉多,要求耶穌的遺體。他把耶穌從十字架上取下來,放在膏抹石上面作安葬前的處理,耶穌的母親當時也在場。這塊石頭也叫膏禮之石,總是吸引許多朝聖者跪地,又親又擦。

第14站,耶穌葬於墳墓

若瑟領了耶穌的遺體,就用潔白的殮布將他包好,安放在為自己所鑿的岩石新墓穴裡,並把一塊大石頭滾到墓口,就離開了。這最後一站是耶穌的墳墓,也是耶穌三天後復活的地方,是基督信仰最神聖的所在。現在是一個小神社。

 

聖墓教堂建於西元4世紀,由君士坦丁大帝的媽媽海倫娜下令,在耶穌受難及埋葬處建立教堂。膏禮之石背後的希臘正教馬賽克牆,畫著耶穌被釘十架、躺在膏禮石上,然後被帶去墓穴的故事。

聖墓教堂自落成以來,就是基督教維護的聖地,但經過長期來的分裂演變,天主教方濟會、希臘東正教、亞美尼亞東正教、敘利亞正教、埃及科普特正教和衣索比亞正教等6個教派都認為自己才擁有聖墓教堂的管理權,因此教派之間爭執不斷,甚至有嚴重的肢體衝突。鄂圖曼土耳其統治者鄂圖曼三世(Osman III) 於是在1757年頒布公文,命令耶路撒冷與伯利恆的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徒,都必須「維持現狀」,意思是當時管理權是誰的,那地方就是屬於誰的,從此不許再繼續爭土地或爭物權。自此聖墓教堂分屬6個教派管理,有趣的是,掌管教堂鑰匙與守門的人是2個穆斯林的家族,而且由猶太教的警察來維持教堂秩序。這座聖墓教堂可以說巧妙利用各宗教來維持平衡運作。

在聖墓教堂入門處,二樓右邊的窗戶前有把梯子,這把梯子有個綽號叫做「不可移動的梯子」( Immovable Ladder)。據說在頒布「維持現狀」那天,剛好希臘正教教會的梯子放在屬於亞美尼亞教派的窗戶外,當時的用途已不可考,為了要維持現狀,就只能把梯子留在那裏,至今已經超過200年了!曾經有人故意把梯子偷走,後來教會找回梯子,再把梯子放回原位並上鎖。像是笑話一則,但這把「不可移動的梯子」,其實也告訴大家,基督教教派之間的爭執與衝突其實到今天都還沒結束。

聖墓教堂裏錯綜複雜,而且融合了不同教派的傳統,因此不同風格的小教堂及聖壇各據一方。

 

苦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4世紀,歷史記載耶穌走的苦路應該是從大衛塔到聖墓教堂,但是現在的苦路大約在18世紀形成,是給教徒朝聖的路線。

 

來自世界各地的教徒,很多是教會組團而來,或是扛著十字架走過,或是聚集默禱、唱誦聖歌,虔誠信仰的神情,遍佈在這段神聖路途中,即使是身為觀光客,也能清楚地感受到這股神聖、莊嚴、靜謐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