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工程師馬萬鈞獲奧斯卡科學技術成就獎

第91屆奧斯卡獎頒獎典禮將在24日舉行,不過奧斯卡科學技術成就獎日前已經頒發,台灣工程師馬萬鈞及前指導教授戴貝維克(Paul Debevec)、霍金斯和余修明(音譯)的團隊獲得這項殊榮,這也是第一次有台灣工程師獲獎。

現年40歲的台大資工博士馬萬鈞和戴貝維克的團隊一同任職於谷歌的虛擬實境部門時,共同研發的「臉部捕捉特寫技術」影響了10年來好萊塢電影產業。透過他們研發的Light Stage X裝置,演員進入布滿300多個LED燈的大型球體當中,捕捉其臉上的細微結構,重建高解析度的臉部幾何模型,就能模擬出演員的「數位替身」。

好萊塢3D動畫電影「阿凡達」、「班傑明的奇幻旅程」及「玩命關頭7」等都廣泛使用這項電影特效。透過這項技術,無論是電影中的虛擬角色、變出長得一模一樣的雙胞胎,甚至使過世的影星重回銀幕上演戲,都能讓人類肉眼分辨不出來。

戴貝維克指出,雖然他們創造出這項技術,不過他要感謝視覺特效藝術師及總監創造跨時代的數位角色,使用臉部捕捉特寫技術。目前戴貝維克的團隊仍繼續努力,下一個目標是要把電影銀幕的魔法特效轉移到手機上。

而現職Google軟體工程師的馬萬鈞,小時候是星際大戰電影迷、愛打電玩遊戲,和戴貝維克間有一段千里馬與伯樂的緣分。2005年馬萬鈞讀博士班期間「卡關」,有點「為了研究而研究」的感覺,從事電腦圖學研究的他,想將所學應用到實際層面,尤其是娛樂產業,不過國內環境發揮的空間有限。抱著「換一個興趣不如換一個環境」的想法,決定出國追尋自己在電玩及電影上的興趣,因此參與國科會補助研究生出國「千里馬計畫」,到國外住一年。

馬萬鈞感謝千里馬計畫補助,讓他有跨越舒適圈的勇氣。並表示,靠著「興趣+經驗的正向循環」的人生方程式,加入南加州大學創新科技中心教授戴貝維克團隊,開啟了「想像變成真實、讓動畫人物代替演員演戲」的奇幻旅程。甚至離開南加大團隊後,進入紐西蘭的電影特效公司威塔數位(Weta Digital)、電玩遊戲大廠動視暴雪(Activision Blizzard)到現在任職Google,他都以「上班很好玩」為最高指導原則,展開累積經驗之旅。而一路以來還要感謝台大的指導教授歐陽明、南加大教授兼目前上司戴貝維克以及在紐西蘭威塔數位的上司路易斯(J.P. Lewis)三個「伯樂」,分別在不同階段給予他的支持。【記者 謝采耕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