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世界34億人每天生活費不到5.5美元

10月17日為消除貧窮國際日,世界銀行發佈報告指出,世界各地的經濟發展意味著雖然極端貧困人數減少,但世界人口還有近半數、即34億人仍在為滿足基本生活需求苦苦掙扎

世界銀行兩年一期的《貧困與共用繁榮:拼出貧困的拼圖》報告稱,極端貧困率已從1990年的36%大幅下降。2015年全世界有19億人每天生活費低於3.2美元(約台幣100元,是中等偏低收入國家的貧困線標準),占人口總數的26.2%。世界人口近46%每天生活費低於5.5美元 (約台幣172元,是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貧困標準。)

世界銀行致力於實現到2030年消除極端貧困(定義為每天生活費低於1.9美元、台幣60元)的目標。世行表示,2015年世界極端貧困人口比例降至10%,但減貧步伐放慢了。

報告指出,鑒於經濟增長意味著現在更多的貧困人口生活在較富有的國家,提高貧困線標準,並從更寬泛的視角理解貧困對於全面抗擊貧困至關重要。

世界銀行集團行長金鏞表示:「我們可以在全世界不同層面和不同維度,從更寬泛的視角來看待貧困問題。這種視角揭示出貧困更為普遍和根深蒂固,突顯出投資於人的重要性。」

報告發現,監測的91個經濟體中有70個經濟體最貧困的40%人口收入出現增長。在超過半數的經濟體中,他們的收入增長速度超過平均水準,這意味著他們獲得了經濟餡餅中更大的份額。然而,在世界一些地區,共用繁榮的進程滯後。

如果以區域來分析

東亞太平洋地區,這地區是在共用繁榮方面表現最佳的地區之一:2010年至2015年最貧困的40%人口收入平均增長4.5%。東亞不僅減少極端貧困人口的數量最多,而且每天生活費低於3.2美元和5.5美元的人口比例降幅也最大。雖然極端貧困率很低,但該地區缺少衛生設施的人口比例出現上升。

歐洲中亞地區,這地區很多國家在提高底層40%人口收入水準方面遭遇挫折。另一方面,一些國家因受金融和債務危機影響導致底層40%人口收入大幅下滑,現已止跌回升。在各發展中地區,歐洲中亞地區每天生活費低於3.2美元和5.5美元的人口比例最低。然而,在人口入學率方面,該地區的表現不如東亞太平洋和拉美加勒比兩地區。

拉美加勒比地區,這地區2010至2015年共用繁榮水準低於以往,原因是其經濟體受到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滑的影響。2015年該地區近11%的人口每天生活費低於3.2美元,超過26%的人口每天生活費低於5.5美元。非貨幣方面的貧困、如缺少飲用水、適當的衛生設施或電力與貨幣方面沒有多大關係。

中東北非地區,這地區雖然每天生活費低於1.9美元的人口數量出現上升,極端貧困率仍處於低位。然而,該地區2015年每天生活費低於5.5美元的人口數量超過1990年。此外,近七分之一的人口缺少適當的衛生設施。

南亞地區,這地區在2010年至2015年底層40%人口收入增長顯著。雖然1990年至2015年極端貧困率下降了35個百分點,該地區每天生活費低於3.2美元的人口比例僅下降了8%,2015年該地區超過80%的人口每天生活費低於5.5美元。此外,生活在缺少電力或適當衛生設施的家庭裡的人口數量遠多於貨幣貧困人口數量。

撒哈拉以南非洲,這地區三分之一的國家出現底層40%人口收入負增長。該地區極端貧困人口的數量最大,1990年至2015年非洲人口幾乎翻了一番,增幅最大的是每天生活費低於3.2美元和高於1.9美元的人口比例。貧困人口遭受多方面的剝奪,如消費水準低、缺少教育機會和基本的基礎設施服務。【新聞來源聯合國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