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建築詩人王大閎 建國南路自宅重建贈北市府

有「建築詩人」美譽的王大閎,其著名的建國南路自宅已消失40餘年,在民間和學界串連奔走、歷經2年的募款重建,以「官方出地、民間出資」模式,在北美館旁的台北市圓山美術公園經典重現。該建物由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於7月6日王大閎的百歲生日時捐贈給台北市政府,即日起開放參觀,明年開始將由台北市立美術館接手經管。

今年滿100歲的建築大師王大閎,非僅為台灣建築界的傳奇,同時也是全球華人的驕傲。王大閎是中華民國首任外交總長王寵惠之子,出生於北京,成長於蘇州和南京,是早年接受西方現代建築洗禮的標竿人物,曾獲國家文藝獎和行政院文化獎肯定。

王大閎在1953年來台以後,他設計建造的建國南路自宅被公認最能代表他建築風格,是他於台灣開業後的首件作品,在這棟自宅裡,他歷經結婚、生子,很多藝文界友人也常是這裡的座上嘉賓。

建國南路自宅面積26坪,占地約130坪。高聳的圍牆,是延續他在蘇州庭園方面的經驗;走進大門,映入眼簾的庭院裡,有紅磚砌成的金魚缸,後方為14扇落地窗,沿步道走進屋內,窗戶採圓形窗(月洞窗),搭配格狀窗櫺的設計,營造出中國庭園空間氣氛,客、餐廳落地窗門框以上下軸承支撐,可減少阻撓視線的外框,讓室內外空間流動更順暢。整體空間由黑、白、紅、清水磚等顏色構成,形塑現代東方意涵。

雖然從西方現代建築啟蒙,然王大閎習於思考如何將現代空間美學與中國傳統建築形式接軌,在台灣最為人熟知的公共建物是1961年的台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1971年的外交部和1972年的國父紀念館,他的建國南路自宅,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許多建築系學生的「朝聖」之地。

古蹟修護研究學者李乾朗指出,王大閎設計這棟自宅像一首詩,客廳及臥房無隔間,空間內也有不少「留白」意象,60年前這是很前端的設計。他也提到,王大閎雖未在台灣受教育,卻終其一生奉獻在台灣,是台灣現代建築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記者 謝采耕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