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高溫襲擊 炙熱的地球如何停止升溫

今年夏天氣溫高升人人有感,根據衛福部統計,2023年六月已有510人因熱傷害就醫,較去年280人多了近一倍。國民健康署更提醒,熱傷害若處理不當,嚴重時會導致器官衰竭,死亡率恐超過30%。而夏天才剛開始,氣溫就高到破紀錄!根據美國國家環境預測中心(US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數據顯示,全球溫度在今年7月3日飆破歷史,打破了2016年8月以來創下的紀錄,成了「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天」。綜合外媒報導,世界平均氣溫在今年7月3日創下新高,首次突破17°C,達到17.01°C,這也打破了2016年8月以來創下的16.92°C紀錄。自今年年初以來,研究人員一直擔心陸地和海上氣溫上升,而今年許多亞洲國家已出現創紀錄的夏季高溫。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發布最新報告,顯示地球升溫已達攝氏1.1度,要努力控制升溫不超過1.5度。學者認為「全球暖化」已經不足以形容現在的狀況,應改稱「全球炙熱化」,而1990年中後期出生的Z世代,將是人類面臨全球最嚴重暖化的世代。因此,如何降低碳排放量阻止氣溫上升,是各國努力要達成的,台灣也宣告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各項法規逐步上路。

除了國家及企業努力降低碳排,回頭看看自己,個人要如何降低碳排? 我們可自知每天的生活造成碳排放量? 台灣人的碳排量為每年每人約12公噸,高於日本(9.32公噸)及歐盟27國(7.05公噸)。近年氣候異常,今年又逢聖嬰現象,熱浪來襲,若能每個人從自身做起,落實減碳行為,為愛護地球永續未來盡一份心力。

食衣住行處處可留心 降低碳排非難事

吃的部分,可思考過吃下這一口食物,所製造的碳排是多少? 根據2022年6月發佈在國際期刊《nature food》的最新研究《Global food-miles account for nearly 20% of total food-systems emissions》指出,全球糧食系統佔人類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約30%,其中運輸就佔了其中約20%,大概為總碳排量的6%,且食品運輸排放佔道路車輛碳排放量中約50%之高,所以可以說選擇在地食材,降低運輸是有效的減少碳排的方法之一。

除了選擇在地食材,也可以改變飲食習慣,選擇低碳排的食物,以一份牛肉堡為例,它的碳足跡從食材製造、運送、加工製成等過程進行計算後,最終可得出一份牛肉堡的碳足跡約為3.6~6.1公斤。生產1公斤的牛肉,大概產生 60公斤的溫室氣體,咖啡是16.5公斤,豬肉是7.2公斤,家禽是6.1公斤,而豌豆僅會產生1 公斤,馬鈴薯只有0.3公斤,其他蔬果也都差不多,由此可見,在飲食配置上多吃蔬果,少吃肉食,亦可降低碳排!

根據資料,時尚業的碳足跡約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4%至10%。消費大宗每季添購新衣是人們的日常行為,若能少添購一件衣服就能夠減少4.2公斤的碳排放量,然快時尚的蓬勃及價格成本的低廉,讓人們隨心所欲可以選購新衣服。Thred Up最新出爐的數據顯示,購買二手衣可有效減少一件衣服造成的碳足跡平均達25%,畢竟製造成衣的過程產生了更高的碳排放量。衣櫃不穿的衣物也用修改、整理後拍賣、或是捐贈,取代直接丟棄,經濟循環讓碳排也隨之降低。另外,養成斷捨離的習慣,需要代替想要,物質越簡樸,精神越清爽。

居住方面,大家最有感的就是電費,台灣的電費相較其他國家算是較低的,也因此造成國人較不愛惜能源。但我們還是可以在住居、辦公處選擇可節電的家電,定期維護電器,淘汰老舊耗電的家電,甚至利用智慧控制系統,更能監控建築耗能所在。當然,老生常談的隨手關燈,換節電燈泡,冷氣溫度設定不要太低,搭配電扇使用,落實資源回收等,這些仍然要納入生活習慣當中,日日做時時落實。

交通也是造成碳排放量主因,據環保署2020統計,在台灣包含飛機、汽車等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佔比約為總量的14%,無論是以何種大眾交通工具取代開車,一人一公里都能減少0.2公斤左右的碳排放量。只要將每天通勤改為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就能同時達到減少空氣污染和降低碳排放的效果。

人們可利用App計算自己每天的碳足跡,當自己越清楚每日所產生的碳足跡,對應食衣住行的採購及行為都增加綠色意識,同時在生活中的食衣住行隨之改變與以往不同價值的判斷,支持綠色採購及透明碳足跡的企業與商品,將會更鼓勵這些支持綠色商業行為,也避免被各類行銷促銷行為干擾,當綠色意識成為血液裡的DNA,從自身做起,共同為守護地球盡一份心力,相信永續未來才能真正實現,希望人人提昇綠色環保意識,讓地球溫度能夠控制在升溫1.5度以下。我們的下一代就只能靠現在搶救了,這是刻不容緩,不是想不想,而是你我必須要採取行動一起拯救我們的地球,否則,世界滅絕即在不久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