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國際人口日」的省思

聯合國於1989年宣佈將每年的7月11日定為「世界人口日」(World Population Day), 希望喚起各國關注人口總體發展,並解決相關的社會與環境問題。1900年時地球上只有17億人,目前全球人口總數約有78億。地球人口急速增加,根據聯合國的人口資料顯示,目前許多已開發國家,生育率持續降低,但是在印度、 巴基斯坦、 印尼、埃及、美國與非洲的一些國家,人口增加率預估到2050年,將占全球人口增長的一半以上。

很多已開發國家因為少子化,面臨的是高齡化社會的醫療與安養問題,以及人力的缺口,對經濟、社會的衝擊日趨嚴重,許多國家積極向全球爭取人才,引進年輕移民。德國在2015年基於人道精神,接納上百萬戰亂國家的難民,當時在國內備受爭議的決定,在今日不但補足工業人力缺口,也延緩了國家少子化的衝擊,讓德國經濟更加提升, 是一個很好的借鏡。

雖然已開發國家的人口數量正趨於平緩或下降,但生活的富裕帶來高消費水平,卻使用了大部分的地球資源。 以美國為例,人口僅占世界人口數的4%,卻消費了全球25%的資源。 不僅在美國,浪費的食物、衝動購買後棄置的物品,也是多數人都曾做過的事。

耗用資源越多,對氣候變遷的「貢獻」也越多。為了容納越來越多的人口,不得不破壞自然環境,雖然人類不斷利用科技改變生態系統,以維持地球對人類的承載能力,但近二十年間,全球累計已發生一萬多起的極端氣候事件, 相較於一個世紀前,歐洲發生致命熱浪的機率更攀升將近100倍。 台灣今年也面臨56年來最大的旱災,極端氣候已近在咫尺。

最新研究顯示,2050年前如果各國無法將全球均溫的升幅控制在攝氏2.6度內,氣候危機將導致七大工業國每年國內生產毛額(GDP)平均萎縮8.5%,這是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的兩倍。

開發中國家在氣候變遷的韌性上,普遍不如富裕國家,也就是氣候變遷對窮國的傷害更深,並且會拉大全球貧富差距。窮國的人民想盡辦法要進入富裕國家,尤其是天災、戰亂、國家暴力、政府貪腐,讓人民看不到未來的,更阻止不了人民遷移的腳步,因為追求更好的生活是人類的本能。

新加坡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低稅率,穩定的政府和應變能力,向來吸引很多的企業與人才,最近更成為新冠肺炎的避難天堂,因為優秀的防疫成績,足夠的疫苗接種率,超低死亡率,吸引東南亞各國的超級富豪移居。

但地球的另一邊,墨西哥、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及薩爾瓦多等中南美洲國家,因為貧窮、暴力和政府貪腐問題氾濫,多年來這些國家的人民不斷的企圖進入美國以謀求更好生活。今年三月美國西南邊境面臨20年來最大規模移民潮,颶風與COVID-19疫情所引起的生活環境惡化,與失業增加有密切關係。

據聯合國難民署(UNHCR)統計,在全球,有將近八千萬人被迫離鄉背井,其中超過半數是在自己國家的境內流民,85%的難民來自低收入國家,因為戰爭、天災、貧窮和人權侵犯等原因,讓他們甘冒生命危險逃離家鄉,尋求安全的生活環境。但大部分國家對難民多採取圍堵和嚇阻政策,讓他們即使熬過危險與苦難,仍會被困在惡劣環境中,在恐懼與不確定的壓力下,經歷嚴苛的邊境和庇護程序。

全球有許多的難題等待解決,需要各國的團結合作。COVID-19讓各國暸解到,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為了有效解決目前全球疫情的防治,印度與南非一直呼籲WTO成員國解除疫苗智慧財產權,以避免富國大量囤積疫苗,窮國無法負擔的困境,美國總統拜登不久前表示支持此一想法;歐盟則提出疫苗產量提升計畫,認為將比「專利豁免」更能有效改善疫苗的生產和取得。

「溫室氣體」影響全球人類的生存環境,歐盟預計在2023年開始徵收「碳關稅」,優先針對高耗能產品開徵,為了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的目標,這樣的國際趨勢已無可避免。但台灣的減碳成績單全球排名倒數,若不積極改善,也將影響台灣的產業經濟發展。

上個世紀「財富」和「污染」相互關聯,但近年來有些國家已發展出新技術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各國若能視為創新科技的市場商機,而不是負面壓力,藉由研發新科技改變製程,不但幫助地球減碳,還兼具經濟效益。

疾病與暖化的問題,現在各國已通力合作,但要減少「難民」、「遊民」的產生,就要各國執政者「善待」人民,把人民的生命與健康擺在決策的首位,勿用各種形式的「國家暴力」 掠奪人民的資產, 剝奪基本生存權 。

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最近發布了《2021全球財富報告》顯示,台灣貧富差距越來越嚴重,甚至超越日、韓。 多數台灣人民長期低薪、過勞,而財富被少數人持有,很多年輕人看不到希望。六年前台灣赴海外長期工作的人口約 72.4 萬,堪稱史上最大出走潮,其中超過 7 成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當時英國「牛津經濟」(Oxford Economics)研究報告就示警,台灣將會在 2021 年面臨全球最大人才缺口。

幸好,預言沒有成真,今日台灣非但沒有出現全球最大的人才缺口,反而出現「史上最大人才回流潮」,事實上,台灣這幾年的薪資、產業結構,和青年人的就業環境,並沒有具體顯著的變化。究其原因,這個回流潮是一個「意外的驚喜」,因為去年台灣防疫有成,加上在全球供應鏈重組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令人擔憂的是,在疫情過後,或國際局勢又有變化,這樣的驚喜還能持續嗎?

台灣要抓住這不可多得的良機,必須快速清除制度積弊。

效法新加坡,建立一個穩定清廉、高效能的政府,從制度面改革,尊重納稅者,還富於民,推動綠色經濟,政府做好這些基礎改革,何愁留不住年輕人!每個人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做好自己並關懷社會,就是為世界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