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解決急迫民生問題 誰真的愛台灣

由於國內選舉頻繁,總統立委之後又有九合一的地方選舉,而且相隔只有兩年,給人民感覺好像天天在為選舉做準備,而且各政黨為了選票都一直討好百姓,把專業擺一邊政治考量放中間。從中央到地方,從立法院到各縣市的議會,不管是預算案或法案的審核、通過,都有各政黨的盤算,往往造成失去時效性或政策立意失真的遺憾!

回顧「2017年全國工業總會白皮書」共針對10個單元,提出119個議題,共272項建議,早已列舉出多項問題。10個單元包含「產業發展」、「能源政策」、「環境及安全衛生政策」、「公平交易暨消費者關係」、「賦稅暨金融政策」、「勞資關係暨人力資源」、「國際經貿」、「兩岸政策」、「智慧財產權」及「青年政策」。國內產業環境面臨的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等「五缺」,以及政府失能、社會失序、國會失職、經濟失調、世代失落、國家失去總體目標的「六失」,不但未見改善,反有更加惡化的趨勢。

近年來嚴重的「缺水、缺電」,過去十多年來已發生多次,當限制農業用水也急救不了產業界的危機,更凸顯缺水問題的嚴重。環保團體的強烈杯葛,政府應該有一套永續經營的方針來說服各界,因為台灣地狹人稠,環境受限,加上全球在極端氣候的威脅下,「缺水、缺電」是必然的,朝野應有共同之認識,未雨綢繆,如果政府現在未能做全盤性妥善規劃,「缺水、缺電」的危機,將更急迫。

台灣熱衷於選舉,但政治人物政見的可行性與建設性卻很少受到國人的檢視,甚至用不務實的政見騙取選票,當選之後卻無法兌現,政治人物也不需負政治責任,這都顯示選民素養必需提昇之處,否則會被譏為有什麼的選民就有什麼的政治人物。

理想與事實常常無法一致,如我們不想用核電但又不要煤炭發電的空汙,政治人物用口號爭選票,當選後無法解決問題,才有廢核四,浪費幾千億的公帑,缺電仍無法解決,帶來更多的問題,「深澳換三接」、「藻礁永存」的承諾又失信,至於風力發電尚未成熟,太陽能發電少之又少,原因電力尚無法轉換儲蓄功能,緩不濟急,這些問題再次突顯出為了選票而讓政治凌駕於專業,其實浪費的都是民脂民膏,也錯失了黃金時間進行變革。

台灣四面環海,中央山脈貫穿南北,地理環境得天獨厚,在同一緯度皆為沙漠,當海水被太陽蒸發後水氣集結中央山脈,雲海匯集成雨,照理說台灣不該缺水,長期統計的平均年降雨量高達2500公釐,遠高於全球平均值,但因台灣河川短急、天然蓄水能力不足,且有八成雨量集中在五到十月,七成的降雨量都流失,結果台灣人每年平均可獲得的水量,僅為全球的六分之一,在全球缺水國的排行榜中名列第十八名。

台灣水資源的使用一般可分為三大領域:農業用水、民生用水、工業用水,所占比例大致上是農業七成、民生二成、工業一成。若要供水無虞,需從新增水源(可以廣設蓄洪池及水庫並減少淤積)、減少自來水漏水率、海水淡化、越域引水、在建築法規裡研議建築物將家庭洗澡水可以再利用。至於農業用水量大,何不學學以色列的精緻農業化及用水方式,但都存在很大的挑戰,台灣缺水甚至躍上各大國際財經媒體成為矚目的焦點。

政治的目的,不就是為民服務,解民所苦,把眾人之事管理好?既然「缺水、缺電」是台灣的常態,為何不試著找出方法有效防治?所謂「自助、人助、天也助」,台灣人才濟濟,朝野共同戮力必能找出永續經營之方法,而不是讓人只能看天吃飯的無奈悲鳴。這是亟待解決的民生問題,必須認真看待,不能用來做為政治鬥法的話題,聰明的台灣人民要睜大眼睛看著,誰先開始著手作永續的規劃,並付諸實際作為,誰就是真正愛台灣,人民可以付託的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