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希臘歐債危機 省思台灣經濟

文/劉吉祥/退休工程師(台北市)

月初希臘透過全國公投,向國際債權人的紓困方案說「不」後,雅典街頭出現歡欣鼓舞的慶祝畫面,看在眼裏,心中不禁要問:「借債渡日後,欲再借債還債,何慶之有?」

雖然這項公投結果,被外界嘲諷「賴賬、窮開心」,但希臘政府與反對紓困方案的希臘人民,仍十分樂觀,認為可以成功向債權人施壓,促成一個對希臘更有利的紓困方案。但現實又是如何呢?據華爾街日報7月13日報載,歐元區領袖一致同意提供希臘一筆紓困金額高達860億歐元(960億美元),但希臘政府必須接受債權人所要求的條件。

希臘歐債危機,主要源自於現任總理齊普拉斯年初為了勝選,對選民做出各項反對撙節、取消改革等承諾;贏得政權後又沒有妥善處理對外交涉。從華爾街日報的報載,最後談判結果雖尚未可知,但最終可能以希臘簽署城下之盟收場。

最近爆出台版「希臘危機」,苗栗縣長久以來財政一直入不敷出,縣政府的債務已高達台幣600多億元,財政陷入困境的原因,現任與前任縣長各説各話。地方政府債務高築,苗栗縣政府只是冰山一角。從財政部國庫署「各級政府債務資訊」的數據顯示,政府需要舉債,表示財政入不敷出,節流固然有必要,但開拓財源更重要。上週行政院毛院長要求財經部會提供出口衰退分析資料,並找出原因,開出藥方,即為開拓財源方法之一。涉外經貿協定攸關進出口興衰,與我們開拓財源息息相關,但台灣與大陸的「服務貿易協定」(服貿) 已簽署超過2年,至今卻仍卡在立法院,筆者鄭重呼籲行政機關宜儘速與立法院溝通,不要影響台灣發展的契機!

看看希臘歐債危機,想想我們台灣,筆者期許也相信我們的政府官員與朝野政經專家,一定有足夠的智慧為國家解決財政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