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社會稅賦不公為國民帶來新希望

文/甄子亦/會計(台北市)

台灣財富不均的問題日益嚴重,追究原因主要是來自於稅賦不公。根據統計報告指出,全台稅收收入73.5%來自於薪資階級,14.5%來自於股利所得,12%是其他所得,其他所得包括了財產交易所得和營利所得,也等於政府的很多稅收不是真的來自財富夠多、有能力支應的人,而是從所得分配不斷衰退,慢慢地一毛錢也逃不掉的勞動薪資者之手。

對於台灣稅制改革,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說,企業不應動輒要求政府減稅,以提高資金回流,台灣社會要有公平的稅制、平等的機會,政府該做的事,「絕對不是減稅」,更是主張,防堵富者「合法避稅」管道,例如資本利得稅,遺產稅等,他直言指出五年前一口氣降低10%遺產稅和贈與稅是個「錯誤的政策」,也表態非常贊成遺產稅率再提高,並且改善教育機會,成為財富不均、收入不平等的正向力量,提昇成就創業與工作的動機。

的確,我國房地課稅,土地獲利的部份並沒有課徵到,財政部在房屋成交量減少時,才來推出房地合一稅,為時已晚,而這些損失掉的稅收將來還是要由受薪階級來負擔。巴黎經濟學教授皮凱提,幫台灣貧富差距的民怨找出的第一和平解方,竟也是指出房地產衍生的問題,表示台灣的房地產所繳交持有的房屋和地價稅的稅基,遠遠低於巿價。也正因房地產交易的資本利得,美國要課稅,但在台灣卻大多免課稅,也是導致台灣貧富懸殊,差距創歷史新高的原因。

「民怨」是國家進步繁榮的一大阻力,根據(天下)最新民調,近七成民眾認為努力賺錢很難翻身,生活越來越困苦。所以,政府施政重點應找出改善導致國內薪資停滯、企業外移,就業機會因而減少的關鍵原因。而財政健全是國家發展的根基,也是促進國家進步繁榮之鑰,期盼當官者能夠真正體恤人民,從經濟人權著手,找出財政短絀的真正原因,做出合理有效的決策,才是真正的好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