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花蓮花崗國中「白菜門」午餐爭議事件後,雲林縣大成商工也傳出校長向團膳業者強索回扣的醜聞。接著,《壹週刊》獨家報導高雄食品業者「甫洲實業」在營養午餐白飯裡添加「反丁烯二酸」。這三則新聞都跟營養午餐有關。營養午餐問題連環爆,早已不是新聞,2011年也曾爆出部分新北市國中小校長收取團膳業者回扣,涉案人數之多,甚至造成有些學校校長出缺。
這次,檢調單位查出私立大成商工學生,每人平均每餐繳交50元餐費,但學校實際上以35到45元的價格向業者購買便當,而且每個便當都得再給校方4到9.5元的回扣,業者扣除成本、利潤後,每餐只能用25到30元的價格來端出四菜一湯的菜色。以現今的物價水準,這樣的菜色和營養鐵定不會好。
更糟的是,吃的安全更是堪憂。在近年食安風暴中,病死豬、過期肉、黑心油,都流入了營養午餐;食材被驗出農藥超標、動物用藥殘留,同樣屢見不鮮。這次,被業者拿來加在白飯裡的「反丁烯二酸」,雖然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劑,目的是用來抑菌,但專家表示,一旦吃多了,還是會危害腎功能。
而一切都跟「低價」脫不了關係。教育部國教署今年7月發布新聞稿指出,各縣市政府103年度營養午餐,每餐平均單價僅39元。儘管近來教育部鼓勵學校就營養午餐採購採「最有利標」,但實際上,絕大部分的學校仍採「價格標」。儘管營養午餐單價低得可憐,但由於學生人數眾多,「市場規模」仍高達170至180億元。正因為利益龐大,業者為了搶占市場,於是就利用行賄、回饋,來拉近與客戶的關係。加上中小學營養午餐受限於政府採購法,家長竟因不具備「相關專業」,不能參與評選。當然,也就增加了主事者上下其手的空間。
而業者為了擴大利潤空間,也只好從食材「開刀」,盡其可能壓低成本,大量使用再製品、加工品;還有,採取「外包再外包」的做法,一來除了可節省製作時間(就有業者表示,煮一頓白飯的時間,至少可炒個四、五道菜),二來也可達到「以規模換取利潤」(外包所節省下來的人力、設備和空間,可擴大其他「產品」的產能,以便接下更多的訂單)。
原已價格低廉的營養午餐,再經層層轉包,每一層經手業者都必須「薄利多銷」。甫洲的品研經理張志豪就表示,煮飯廠是整個營養午餐供應鏈的最末端,團膳業者標案時,早就精算過成本,不可能給太高,因此只能薄利多銷;同時,每公斤米的成本是用「角」來計算,「多1元就會逼死人了」!
業者「以規模換取利潤」的結果就是,規模越做越大,跟學校的距離也越來越遠,所以就更需要提前烹煮,再者,運送時間拉長,餐點也很難保持新鮮,為了防止食物敗壞,勢必得動用化學添加劑來「保鮮」,而甫洲正是這樣的一個例子。對於外界批評為何不減少產能,以避免使用添加劑,張志豪的回答很乾脆:如果消費者每公斤願意多付5元,減少一半訂單也沒問題。
提高營養午餐價格看來勢在必行,當然,這點必須配合對弱勢家庭的補助。學校自設廚房則是另一條途徑,讓校園午餐回歸公辦公營,協助學校恢復設置自有廚房,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不過,學校自辦廚房需要人力、經費,尤其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學校規模縮小,校方無力負擔成本,不少校園廚房因而被裁撤。對此,小校聯合設立廚房供餐是個方法之一,當然,如果能夠聯合社區媽媽及在地小農,相信對維護學童吃的安全及發展在地農業也會有相當幫助。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秘書長吳忠泰指出,過去營養午餐是爸媽準備,讓孩子帶便當上學,也有家長自己交錢委託午餐業者或自助餐業者外送到學校給孩子,這些都是父母的責任。然而隨著工商社會發展,父母親非常忙碌,繳交代金委託學校辦理,由學校提供合法的團膳業者供家長選擇,使得營養午餐的供應變成集中化、一次化與大量化,這就成為公共政策的範疇。營養午餐既然是公共政策,就牽涉到運作透明與否、規範是否正確的問題。
因此,修改政府採購法,讓家長得以加入營養午餐監督行列同樣重要。至於家長往往缺乏食安及法律相關知識,則需要政府聯合相關民間組織開辦課程,予以補強。還有,校園營養師必須補足,並給予應有的法律保障,當然,校園營養師的角色,也不應僅限於食安把關,還負有「飲食教育」的重責大任,讓我們的下一代知道怎樣才能吃得健康,吃得環保。「飲食教育」做得好,日後政府就可以省下大筆的健保開支。再者,教育要有「現實感」和「前瞻性」,面對日益惡化的環境破壞及氣候變遷,飲食與環保教育從小紮根,對於地球與人類的永續生存同樣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