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傳不老藝術魂 陳東榮談「捨得」生活禪

65歲,是許多人盼望已久的退休年齡。陳東榮卻在65歲時,將占地五百坪的陶瓷工廠改成「合鄉美術館」,實現當藝術推手的夢想。以收藏台灣民間生活陶藝品為主的合鄉美術館,就像現代人專程到故宮、史博館等地方參觀,透過文物去了解各朝代藝術與人民生活。館長陳東榮談到成立的動機,「這批生活陶很珍貴,代表那個年代的生活文化,老祖先刻苦樸實的生活習慣,從生活陶的形形色色可以看到,很多燒歪了都拿來使用……。」他一談起陶藝就眉飛色舞,很遺憾現在很多器具都被塑膠製品取代了。

陳東榮將停止生產的陶瓷廠房改建成美術館,讓台灣人透過這裡去認識祖先,以及當時的生活。「因為我收藏一批台灣30年代民間的生活陶藝品,那個年代生活的器皿,應有盡有,長期展示在美術館。參觀的民眾,可以回味祖先的智慧,為了生活可以創造這麼多不同造型的陶製品……。」

搞藝術?會不會餓死?陳東榮慶幸自己一輩子與藝術結緣,他原本在苗栗當美術老師,民國59年碰到藝術陶瓷人像從日本轉來苗栗生產,所以他放棄教職,投入陶瓷人像的雕塑工作。「那段時期,為我的家庭賺進了許多錢,健康卻離我遠去。」也算是一種職業傷害,陳東榮步入中年,就經常腰痠背痛。如今卻看起來氣色紅潤、神采奕奕。陳東榮分享自己一套養生法寶,每天早晚練太極門養生氣功,配合呼吸調氣,以及鬆、靜、自然與歡喜的心情。朋友都說他越來越年輕。

年輕時,陳東榮看起來就是很有個性的藝術家,留著一頭長髮,而眼前則是散發慈祥笑容的親切長者。他選擇不同的退休生活,聊起這些年深刻體會的「捨得」生活禪。「進入太極門練氣功,成就了我一個珍貴的人生哲學。」當時很會賺錢的陳東榮,沒想到太極門師父竟然跟弟子們說:「錢夠用就好!」剛開始他始終想不通,錢不是越多越好嗎?雖然不完全明白,還是給自己立下原則:「想要的東西暫緩不買,需要的當下就買;出外旅行時只觀光不採購,不但減輕行李的負擔,反而玩得很高興……。」經歷這些改變,讓他體會更深,「經過這樣對物質慾望的取捨後,我不知不覺也會順手整理房間多餘的物品了。發現『捨』真的很難,但捨了以後,卻獲得寬廣的空間。」陳東榮把師父傳授的「捨得」智慧,也運用來修改心性。「我體悟到身上也有很多東西要捨,我的高傲、沒耐性、不願接受批評……!」陳東榮不斷往內心更深層的反省,甚至跟隨洪道子博士的腳步到五大洲進行和平親善文化訪問。「我從親身參與活動的過程,直接檢視自己的脾氣改了多少?又能包容別人到什麼程度?」「我體會到其實修行就在生活裡,修就是改,行就是做,修改自己而不是修理別人,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取捨智慧呢!」

幾年前爆發的金融海嘯,身邊不少朋友都損失慘重,陳東榮談到這番「捨得」智慧讓他免於波及。不管理財專員怎樣熱心推薦高獲利的投資,他都不為所動,因為深信高報酬背後隱藏高風險……。捨棄對物質無止境的追求,陳東榮將人生投資於藝術,期望世界能夠充滿真善美。

成立迄今五年的合鄉美術館,不只保存台灣傳統文物,也致力於文化傳承與創新,尤其特別重視培養人才。深知台灣藝術家的艱辛,陳東榮談到:「我另一項工作目標,到國中美術班的畢業展,發掘後進,給予長期的支持;此外,也從藝術大學的年輕藝術家,找出將來會發光的才俊,加以培養,讓藝術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傳。」陳東榮說:「我一生喜愛藝術,工作和藝術有關,並受到老師和長輩的栽培與關照,今天的成就來自於社會,美術館辦理各項活動展出,希望回饋社會。」從七十歲的陳東榮身上看到一股不老藝術的藝術魂,不僅以藝術豐富自己生命,也豐富了別人的生命。「幽默大師林語堂說,藝術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藝術,藝術可以淨化人心,希望後代子孫有一個真善美的生活環境。」陳東榮希望讓藝術走入生活,也走進後代子孫的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