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大隅良典研究細胞自噬 獲諾貝爾醫學獎

2016諾貝爾醫學獎在台灣時間3日下午5點30分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揭曉,由日本籍的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榮獲該獎項,以表彰他發現了細胞自噬(Autophagy)的機制。

今年71歲,出身於學術世家的大隅良典,1945年2月9日出生於日本福岡縣福岡市,父親是九州帝國大學教授,他是家中老么,自小對科學有濃厚興趣。

考入東京大學理科,專攻蛋白質的生物合成研究,並在1974年獲得東京大學理學博士學位。1974到77年,至紐約市洛克斐勒大學(Rockefeller University) 進入1972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埃德爾曼(Gerald Maurice Edelman)研究室從事博士後研究。大隅良典現任日本總合研究研究所名譽教授、基礎生物學研究所名譽教授、東京工業大學(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尖端科學研究機構特聘教授。

大隅教授的專長為分子細胞生物學,最著名的成就是闡明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和生理功能。在2006年獲頒授日本最高學術獎日本學士院獎,一直被指是諾獎熱門人選。2012年獲京都科學獎(Kyoto Prize for Basic Science)。另外,由於相關論文被大量引用,在2013年名列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去年他奪下有「諾貝爾醫學獎風向球」之稱的加拿大蓋爾德納國際獎(Canada Gairdner International Award),約有四分之一得到該獎項的人,在之後都拿下了諾貝爾醫學獎。今年還獲得日本人的第2座威利獎。

大隅良典是第25位贏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也是第4位奪得醫學獎這項殊榮的日本人。大隅良典獲獎後,可獨得800萬瑞典克朗(約2935萬元台幣)獎金,12月將到瑞典領獎。

早在1960年,科學家已經發現細胞自噬現象,但對它的工作原理運作機制卻知之甚少。直到三十年後大隅良典透過了酵母菌實驗,找出15種控制細胞自噬的關鍵基因,而相對應的人體細胞也有類似的自噬機制。

細胞自噬是人體細胞清除內部老化和有害物質的過程,能夠將受損的蛋白質和細胞器運送到溶酶體(Lysosome)加以降解,而有用的會被挑出來製造能量或再生更多細胞,除更新細胞質、重吸養分,還可抵禦病毒和細菌入侵。但年紀增長會令細胞自噬功能減弱。

大隅良典表示,人體是不斷重覆自動分解的過程,一旦細胞自噬機制若被干擾將導致帕金森氏症、第二型糖尿病、癌症、腦退化症等眾多老化相關疾病,也會引起基因疾病。諾貝爾醫學獎委員會讚揚大隅良典的研究成果有助找出治療這些疾病的方法。【記者 張欣然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