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公審】裝聾作啞的政府官員 轉型正義路上的絆腳石

去年有九合一選舉,明(2024)年又有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看似民主的社會,人民是透過投票的方式選出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最好的公僕,可以帶來更好的經濟、文化和生活。但是,在現今的國家體制下,本應是保護人民的司法和稅法,卻反過來變成國家傷害人民的武器和工具!由聯合國NGO世界公民總會等近20個單位,於10月24日聯合國日舉辦了論壇,邀請多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法稅議題,讓司法、稅法能夠發揮其制定的本義,保護人民。11月26日《WPN全民公審》節目「法稅要正義 全民來監督」,帶著觀眾一起回顧當天精彩論壇內容。

前臺灣高等法院法官兼庭長兼任審判發言人溫耀源提到,台灣在2009年12月10將「兩公約」納為國內法實施,但是,許多國內與國外人權專家、學者,對被稱為「法稅228」的太極門違法課稅案,紛紛提出聲援與呼籲!司法已經判定確定太極門無罪無欠稅,行政法院卻自我認為81年度有逃漏稅捐,不但加以課稅,並處以罰鍰;最後,行政執行署與稅捐單位更做出違法執行、強行拍賣太極門位於苗栗的土地,在經過兩次拍賣未果而收歸國有。這樣的行政措施非常荒謬,是一個絕對違反保障人權基本原則的違法行政措施。

溫耀源指出,太極門承襲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弟子為了表達尊敬師父的傳統,「敬師禮」的行為不應該被認為是一種所得,而是所得稅法中的「贈與」。國家公權力不應該涉及自我認定,進而做出不當的課稅並加以處罰。政府明明知道這是一個錯誤,卻一直裝聾作啞,政府可以制定轉型正義條例,為何不能為太極門案真正平反?能為而不為,除了令人遺憾,更是匪夷所思!

《寒冬》雜誌總編輯馬西莫·英特羅維吉 (Massimo  Introvigne)教授以1931年加州「布萊克本案」判決的原則,提到對於保護宗教或信仰自由至關重要,同時也適用於太極門案。英特羅維吉指出,即便是「大十一」這樣的極端案例,加州最高法院也認定世俗法庭不能評價靈性教義的真實性原則。邊緣案例經常產生判例法,美國法庭至今仍在引用「布萊克本案」判決的原則。

英特羅維吉表示,檢察官、法官和稅務官員不能評價靈性教義的真實性或品質。在民主社會中,公民應有自由加入他們喜歡的精神運動,如果他們向這些團體捐款,這些捐款應該被視為免稅的贈與。確定這些原則對於保護宗教或信仰自由至關重要。九十多年前,加州的法庭就理解這點,而台灣當局也應在太極門案中做同樣的事。

國立中正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兼任教授暨前最高行政法院法官林文舟指出,目前我國的救濟案件多數以敗訴結束,有必要討論為何在我國提起的稅務和行政訴訟案件中,失敗率如此之高?刑事案件一般人通常不會牽涉其中,但稅務問題可能觸及每個人。有時候甚至可能無意間捲入涉及稅務的冤案。因此,相較於刑法案件,稅務案件的比例更高,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他還提到,在觀察了稅務案件大法官或行政法院中的比例,發現佔據主要份額,且比例驚人!最高行政法院對於稅務案件的決議頻率相當高,這也顯示出稅務爭訟的比例相當可觀,尤其是在高等行政法院。

林文舟比較了台灣和德國的情況。他提到德國實施兩審制,德國的平均勝訴率遠高於台灣。並強調,稅務案件對人民而言是一大困擾,也是評斷一個國家人權指標的重要因素。林文舟指出,須要深入研究台灣人民高敗訴率的原因,以及提高人民勝訴率和改善司法公正的可行措施。希望台灣能夠更多借鏡德國的法制,提高人民勝訴率。

實踐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蔡政安指出,聯合國的目標歸類起來有三:注重人權、世界和平與永續發展,在這三個前提之下,希望促進全世界的經濟發展。因此,經濟發展的前提必須是在尊重人權、和平之下,而且是要永續發展。另外,聯合國還提出了「公正轉型」這個重要的概念,就是往前走的過程中,不能遺漏任何一個人。在轉型過程中產生損害的時候,必須用不同的機制給予適當的賠償。相同的,轉型正義就是過去的極權國家為了統治,造成人民的傷害,侵犯了人權,後面政府上來的時候,必須要正視過去這些歷史侵犯人權的不正義行為,也是一個損害賠償的概念。

蔡政安指出,台灣過去轉型正義最大的問題在「有時效限制」。在1992年做一個切斷,過去有侵犯人權事件,1992年之後台灣從此沒有人權破壞的事件嗎?這是目前的政府問題!「轉型不是一天所造成的。」他並提到,確定判決在法律上是不可更改的,但是依據轉型正義的精神,必須回復以前是錯的事實。他以太極門案指出,錯誤的判決造成太極門損害,必須以補償公正轉型的精神,給予太極門應有的恢復名譽,並給予應有的補償。

主持人Jasmine強調,戰國時期思想家韓非曾提出:「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除了人民要守法之外,更重要的是國家體制和官員也必須要守法,而且是有良心的守法,不是為了一己私利而去做擾亂國家環境的行為。在法稅改革的路上,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唯有全民一起繼續奮鬥並大聲呼喊,讓裝睡的官員早日良心覺醒,歸還給人民安居樂業的生活。

【記者蔣台榮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