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政府去殖民痕跡 處處更改印度國名

印度舉辦G20峰會,但在國宴邀邀請函中卻出現了邀請者莫迪(Narendra Damodardas Modi)為The President of Bharat的字樣,而非India,引發聯想,認為莫迪政府有意更改國名,可能還會有後續動作出現。多位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 領導人也陸續在社群媒體中表態支持將印度國名更改為「Bharat」;反對黨則痛批,莫迪此舉充滿政治算計。

婆羅多(Bharat)一詞來自於梵文寫成的古代印度教經典《摩訶婆羅多》,具有明顯的宗教意涵。而印度一詞最早可回溯印度河的波斯語稱呼(Hindu),而後引申為整個印度河流域,被英國人改稱成(India)延用至今。莫迪在去年便開始呼籲去除印度過去曾經被殖民奴隸制痕跡,而India便是過去英國殖民的連結。即便目前用於接送總統、副總統和總理的專機上也早印著「Bharat」的字樣。多家印度媒體如《今日印度》及《經濟時報》等報導,莫迪政府可能會在9月18日至22日之間舉行的議會特別會議中,提出國名更改的議題,將印度(India)更改為Bharat。

過去也曾有印度民眾對最高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將國名更改為婆羅多,印度大法官最終結論是憲法中有印度也有婆羅多,公民可以自行選擇要如何稱呼,大法官不介入此爭議。用梵文寫成的古印度教經典印度憲法裡的第一條也寫到,「印度也即是婆羅多,它是一個國家聯盟。」1949年印度立憲時,便確立了一個國家二個稱呼,這也表示著印度在宗教、文化、及國家認同上的多樣性。【記者 江臻妍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