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戰速決-永續發展的基石在良心

今(2023)年3月20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IPCC)發布了第六次評估報告(The 6th Assessment ,簡稱AR6)的綜合報告《2023 年氣候變化:綜合報告》(Report Synthesis Report,簡稱SYR),主要在為今年11月將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高峰會(簡稱COP 28),提供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截至 2023 年的國際氣候變遷相關科學成果與進展,並做為各國元首在氣候變遷議題上重要決策的參考。

IPCC為負責集結全球氣候變遷有關科學成果之組織,每5~7年發布一次評估報告,已分別於1990年、1995年、2001年、2007年、2014年發布第一次至第五次評估報告,因為受到疫情的影響,因此AR6遲至2021年才開始發布評估報告。和AR5的評估報告一樣共有四冊,由三個工作小組分工合作完成。第一工作小組負責氣候變遷的物理科學基礎,已於2021年8月9日發布《氣候變化2021:物理科學基礎》評估報告;第二工作小組負責氣候變遷的衝擊、風險與調適,也於2022年2月28日發布《氣候變化2022:影響、適應和調適》評估報告;第三工作小組負責減緩相關的技術可行性、決策工具、各項減緩措施的治理選擇與社會接受度,並在2022年4月4日發布《氣候變化2022:氣候變遷減緩》評估報告。三個工作組除了有各自的評估報告,並協力共同完成一本《AR6摘要報告:氣候變化2023》綜合報告,發布於2023年3月20日,分析綜整三個工作組自AR5評估報告後的科學進展。

在2014年AR5報告提出時,當年的氣候與天氣災害頻傳而且加劇,引起許多國家領袖與人民的重視,終於在2015年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第21屆締約國大會(Country of Party, COP21)通過巴黎協定(The Paris Agreement),以2℃為升溫極限且力求不超過1.5℃為目標,要求各國積極推動減碳,並於隔年獲得196國的正式背書。在AR6摘要報告中,包含了IPCC在AR5之後針對1.5℃升溫情境與衝擊所進行的完整評估,發布在2018年之後的三份特別報告(special report):《地球暖化1.5°C》(Global Warming of 1.5°C),《氣候變遷和土地》(Climate Change and Land),以及《氣候變遷下的海洋與冰凍圈》(Climate Change and the Oceans and Cryosphere)中,強調全球暖化逐步靠近「不可逆轉」的臨界點,再不積極採取立即行動,勢必迎來更多災難。終於在2021年的格拉斯哥氣候峰會(COP26)達成了「為使地球升溫幅度控制在『遠低於』攝氏1.5度範圍的目標,必須到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放」的共識。正如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和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所邀請的臺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兼任助理教授趙家緯,在「IPCC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三工作組報告『氣候變遷的減緩』決策者摘要中文翻譯」一文中提到,「相較AR5時,本次決策者摘要中更強調治理與政策的重要性,須藉由統整性的組織架構達到氣候主流化、強而有力的政策工具與包容性程序,以氣候韌性發展為目標,履行2030年的SDGs,避免氣候風險。」

AR6報告指出,唯有在2020年代讓所有溫室氣體排放都迅速減少,而且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方能讓全球溫度在21世紀末不超過1.5℃。檢視台灣的氣候變遷趨勢又如何?根據長期推動與推廣氣候變遷議題政策不遺餘力的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分析,台灣年均溫在過去 110 年間已上升約 1.6°C,而且近半個世紀有升溫加速的趨勢。而氣候變遷,更使得台灣的四季分佈出現明顯的變化。二十一世紀初的夏季長度,增加到約 120 至 150 天,近年來的冬季,更縮短到 20 至 40 天。研究團隊也證實,未來全球高度排放的暖化情境與理想減緩情境相比較,前者對台灣的衝擊程度將明顯大於後者。根據推估,雖然未來台灣年總降雨量呈現增加的趨勢,但與此同時,年最大連續不降雨日數也會變多,説明旱澇加劇的情況可能會更加頻繁。在氣候危機逼近之下,台灣如何正視這些已經在發生的氣候衝擊,並迅速跟上國際的腳步,正是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我國的「氣候變遷因應法」已於 2023 年 2 月正式公告,AR6的相關概念也有入法,這是台灣與國際接軌很重要的一大步,但在真正落實氣候法立法精神上,還有非常大的進步空間。

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Kofi Annan)先生在2005年發起一項名為「責任投資原則」的倡議行動,正式推出ESG議題,所謂ESG就是Environmental(環境保護)、Social(社會責任)、Governance(公司治理),以協助並鼓勵投資人將前述三個層面納入投資考量因素,以提高投資收益、增加風險控管能力等。隨著聯合國在2015年宣布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提出17項永續發展目標(Goals),持續到2030年前,世界各國努力推動永續發展的指導方針,國際證監會更明訂2020~2030年間,企業需要揭露ESG Data報告書才能獲得意向投資人與銀行快速融資。ESG現已經成為國際顯學,它就像一間公司的健檢報告,針對公司內/外做評鑑,評估一間公司的整體表現,不僅要財報表現亮眼、照顧好員工與股東,更需要承擔更多社會責任,企業規模不僅需要做大,更要能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我國則在2020年由金管會公布企業要提交「永續報告書」,用來說明自身企業對於環境與社會責任實踐的報告,證交所也要求所有上市上櫃公司揭露ESG以與國際接軌。ESG永續發展協會執行長陳護木表示,從去年成立ESG永續發展協會,就將ESG三項目標當成未來十年達成的使命,其中Social(社會責任)是他們最關心的,因為任何E的、G的成功都比不上S的失敗,S就是對關係人的照顧。他舉網路知名書店為例,一個服務近20年的打掃阿姨要退休時,才發現自己是約聘公司聘請的,拿不到應有的退休補助,此事引起網友熱議,甚至掀起拒買聲浪。因高階主管沒有及時伸出援手,網路書店最後承擔了所有的責任,CEO下台。陳護木因此對良心特別推崇,因為當你遇到不公不義的事,不要選擇漠視,當你選擇去做,這就是生活中產生善的力量,成為台灣特有的力量。

近年來疫情、戰爭、極端氣候以及通膨、金融危機等,讓世局充滿不確定性,綠色和平組織更針對聯合國IPCC的最新AR6 WGII報告,直接提到各國政府應該誠實地承認,控制升溫攝氏1.5度的目標方面力有未逮。過去一百年,全球地表均溫已上升攝氏0.8度,若上升攝氏2度,將危害地球氣候系統的穩定性,然而人們對科技發展及物質生活的追求,依然持續的快速成長,隨之而來的環境惡化與大自然的反撲,時刻威脅全體人類的生存權。人類正面臨永續發展的關鍵時刻,當前國際局勢比二次世界大戰前更為混亂。

2016年第 66 屆聯合國DPI NGO會議中,倡議愛與和平理念的國際性組織--世界之愛和平總會會長洪道子博士發表「從良心、教育和文化來談全球世界公民的希望」論文呼應SDGs第4項永續發展目標,期望塑造一個以良心為本的愛與和平的文化,在國際社會產生正向引導作用,強化優質文化對人心的影響,而有助於推動各項永續發展的協議與行動方案。從2018 年4月5日開始,世界之愛和平總會更在紐約及維也納聯合國總部,與巴林、吉里巴斯等各國大使召開多場會議,共同研擬「用愛與良心促進和平文化」的決議文。2019年2月5日《國際良心日宣言》連署在紐約聯合國啟動,在網路掀起全球連署活動。2019年7月25日在第73屆聯合國大會期間,聯大會通過「用愛與良心促進和平文化」的決議文,宣告4月5日為「國際良心日」,在《國際良心日宣言》中提到,有鑑於世界公民都是相互依存與信息相關,鼓勵人們以慈悲、勇敢和真誠面對國際與國家危機,積極求取和平、和諧及多贏方案來造福地球與世人,這正是解決氣候危機,落實永續發展理念的重要良方,也唯有人人良心覺醒,在蝴蝶效應之下,形成激發改變世界的關鍵轉折點。

今年的6月5日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塑戰速決」,良心時代運動網站呼應主題,提出唯有從民眾及政府的良心覺醒開始做起,自我養成減塑的生活好習慣,才能更接近生態環境永續的目標。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就讓我們從最根本的方式來調適我們過往的生活方式,為地球永續發展盡一分心力吧!【作者:余亮/高中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