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9成2歲幼兒用3C 不利情緒發展

國科會推動「台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計畫(KIT)」,今天(12日)發表成果,研究團隊發現,情緒能力發展的敏感時期是在嬰幼兒階段,家庭環境是幼兒情緒能力發展的重要關鍵,台灣孩童在1歲時就有約6成、2歲後更高達9成使用電子產品,且使用時間越長,幼兒情緒能力發展越不利。

國科會自103年補助「台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計畫」,今天舉辦成果發表記者會,本次發表的樣本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張鑑如與研究團隊研究,分析幼兒在1至4歲時,由家長或主要照顧者所填寫的問卷資料,樣本數為6023人。

張鑑如表示,幼兒的情緒能力並非全先天養成,後天環境學習更重要,大約9成幼兒在1歲時已發展出基本情緒表達能力,但情緒調節能力則是僅約30%的4歲幼兒可經常作到,可見情緒調節能力對幼兒來說較為困難。調查中也發現,幼兒所經驗的家庭系統各因子分數越高,幼兒整體情緒能力表現越好,可見後天家庭環境和學習對幼兒情緒能力扮演重要角色。

調查也指出,家庭環境是幼兒情緒能力發展的關鍵,家長正向回應、多樣環境、親職參與、親子共讀等,都具有正面影響。然而調查發現台灣家長正向回應頻率,隨著幼兒年齡增長有稍微減少或愈漸平緩的趨勢,提供多樣環境和親子共讀也有待加強,超過26%的幼兒至4歲時仍從未或幾乎沒有親子共讀經驗,家長每天與孩子共讀的比例不到2成,遠低於國外的6成;經常帶孩子去書店或圖書館的家長比例至幼兒4歲時也不到2成。在親職參與部分則以母親為主,父親雖有參與但程度顯著低於母親。

張鑑如表示,台灣幼兒使用3C電子產品人數比例很高,1歲時即有約6成、2歲後更超過9成,且使用時間長,2歲階段平均每天就超過1小時,遠超過衛福部建議的15分鐘內。調查也指出,3C使用時間愈長,幼兒情緒能力發展愈不利,且這樣的關聯在幼兒1歲時即出現。研究團隊坦言,3C趨勢不可逆,但照顧者多花時間陪伴孩子,或是善用3C產品進行親子共讀、運動等活動,多少可以緩解長時間使用3C帶來的負面效應。

研究團隊建議,家長應理解孩子情緒能力發展的重要性並提供適宜的教養與陪伴,可以多給予孩子正向的回應和鼓勵,多帶孩子接觸不同的環境和人事物,多參與親職活動和與孩子共讀,並適度控制孩子使用3C的時間。

團隊也建議托育相關機構,提供家長親職教育訊息與活動。政策方面,建議教育部、衛福部等相關部會合作,邀請接受福利補助的幼兒家長,參與情緒教育、親職教育課程,讓孩子們的情緒能力在良善的育兒環境和各方支持系統下完好的發展。【記者 王釋真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