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2

健保署1日晚公布今年4月起調整健保藥價,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1年及2022年藥價均尚未檢討,健保署參採各界意見一次檢討,一年可節省新台幣81.8億元,且為了減少缺藥,同一組藥只要有一項不調整,則整組都不調整,以鼓勵藥廠擴大生產供應。
健保署表示,本次共檢討約14,000項藥品,最終調降5,475項、調升36項,調整品項數是自2013年實施藥品費用支出目標制(Drug Expenditure Target, DET)起最少的紀錄,希望減緩衝擊。健保署強調,因應藥品短缺事件,這次藥價調整設有3項原則,包含已低於地板價的藥品不調整、調整後低於地板價以地板價為限、已向食品藥物管理署通報短缺藥品不調整。此外,藥價調整後,廠商有不敷成本情況,可於公告後2週內檢具成本分析資料向健保署申請重新核價,在未完成重新核定前,暫不調價。
健保署解釋,因應缺藥風波,健保首度嘗試「一品項不調整、同分組不調藥價」的模式,例如近期傳出缺藥的泰克胃口溶錠30毫克,相同藥理成份的膠囊劑型就會被當作同分組不調藥價,同樣有短缺的安滅菌錠,同分組的抗生素也不調,希望鼓勵國內藥廠投入生產。
健保署是自2013年起試辦DET方案,預設每年藥費支出目標值,讓藥費維持於穩定及合理範圍,在總額支付制度下,當實際藥費支出超過年度藥費支出目標值,則於隔年啟動藥價調整,以有效管控藥費支出,替民眾荷包把關。
健保署表示,藥價調整省下的額度可用於收納新藥給付,衛福部近期也將盤點民生基本用藥,研議輔導獎勵措施,鼓勵國內藥廠投入或擴充生產,達到扶植國產學名藥,確保民眾用藥無虞。【記者 蔡青芸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