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30

由暨南大學與東海大學的跨校研究團隊發現,雄性果蠅之所以會出現「同性」求偶現象,是因為「基因缺失」。未來如果能夠藉由進一步的研究與操控,可望能對病媒蚊以及植物病蟲害的防治,提供新的防治方法。
研究發現,雄性果蠅大腦內,參與胰島素生成的細胞簇中,有一種被稱為「wake」的基因,當「wake」基因缺失時,將使得類胰島素神經激素過度分泌,進而讓咽側腺的胰島素訊號增強,而促使腺體過度生成、分泌青春激素。致使嗅覺感覺神經元對雄性特異的性費洛蒙「cVA」感受力顯著下降,無法感受到對方是雄性,最終雄性果蠅產生了同性間的求偶行為。
這項經由遺傳學、生物化學與神經科學等跨領域的專家研究,發現果蠅的「wake」基因,於神經分泌細胞主導的一系列神經與內分泌活動,深深影響著動物的複雜行為。透過基因進而操控這些的生理反應,對於植物病蟲害的生理調節,將可以提供新的防治方法。甚至還有可能可以進一步的運用在人類醫學上,幫助胰島素的分泌以及糖尿病等治療的研究。
研究團隊表示,相關的研究成果在今年5月,已發表在頂尖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記者 鄭昱庭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