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風景 臺灣墾丁國家公園

墾丁國家公園位於臺灣本島最南端的恆春半島,三面環海,東面太平洋,西鄰台灣海峽,南向巴士海峽,1984年,臺灣在戰後成立的第一個國家公園,是國內少數涵蓋陸地與海域的國家公園之一,也是臺灣本島唯一的熱帶區域。

「墾丁」名稱的由來是清光緒3年(西元1877年),清廷招撫局自廣東潮州一帶募集大批壯丁到此墾荒,為紀念這些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墾」壯「丁」,而將此地命名為「墾丁」。墾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景致宜人且交通便利,如今成為中外遊客的旅遊勝地,不論是觀賞大自然的豐饒,奇特地形,潛入海中欣賞海底美麗生物或夏日避暑享受青春,墾丁都能滿足每一位遊客的需求。

墾丁國家公園的大門可說就是恆春,經過恆春的古城門,正式進入國家公園。恆春古城是全台最完整的二級古蹟,已有百年歷史,古城位於恆春鎮的中央,創建於清光緒元年,歷經天災地變、戰爭洗禮,難得東西南北門,四個城門尚屬完整。

一部"海角七號"電影,讓臺灣人開始注目恆春景色,有遊客就有商機,古城多了許多文青商店、餐廳與伴手禮店,給這個小鎮注入新氣象。

 

 

墾丁國家公園內最東邊的便是面向太平洋的佳樂水,原稱「高落水」、「佳落水」,是指該處的瀑布,由蔣經國於1975年命名,取其安和樂利之意。此處的珊瑚礁和砂岩經過海浪侵蝕,產生奇特的蜂窩岩。過往必須小心翼翼的走在小步道進入,如今為了觀光,滿州鄉公所拓寬便道舖上高壓地磚經營接駁車,但卻破壞海岸景觀,更隨意棄置石塊於海蝕平台上,此一作法大受批評。

開車延著海岸線走,就到了風吹沙。風吹沙是風成地形。每年冬天,沙粒受到東北季風的吹拂,被風向西南方陸地搬運;而被河川及沿岸的潮流攜帶出來的沙粒,則向東北的海灘搬運。日積月累進行風蝕和風積作用,形成了「沙丘」與「沙瀑」的特殊景觀。但也因為當地政府修築了一條馬路並在馬路後方種植一大片的木麻黃防風林,不當的道路阻隔與防風林設計,使得墾丁的風吹沙成為絕響。如今只能站在高處下望沙瀑。

再往南走,就到了「臺灣最南點」的觀海平台,左邊海域是太平洋,右邊則是巴士海峽,平台上設有三角錐形狀的裝置意象標誌。

 

繼續延著海岸線開車,在海邊可看見一塊石頭佇立在岸邊,早期是從附近山上滾落下來的一塊珊瑚礁岩,遠看像一艘啟航的帆船,近看像美國總統-尼克森,所以有兩個名稱尼克森石及船帆石。

接著會經過大家最熟知的南灣、墾丁大街。街邊民宿充斥,疫情期間加上梅雨鋒面侵襲,到處冷清清。

經過後壁湖港後,抵達的是貓鼻頭,這裡也是臺灣海峽與巴士海峽的分界點,為典型的珊瑚礁海岸侵蝕地形,坍塌的礁石遠望有如一隻蹲伏的貓。此地世界級的灘岩地形,已劃為國家公園海域特別景觀區。

此外,近年興起的年輕人衝浪划舟遊樂地是港口吊橋,雖是小河流,但居民到港口溪另一邊採買或拜訪朋友都需涉溪而過,相當危險,才建造此橋。站在橋的正中央往外海看,觀賞到的是台灣東邊的太平洋。冬季因外海地形加上東北季風有相當好的浪,成為衝浪者天堂。

梅雨季到訪墾丁,雖因暴雨而行動大受限制,但少了南臺灣的熾烈太陽。而雨中的太平洋與臺灣海峽,也因此出現變化多端的大海顏色。雨中的墾丁另有一番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