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遠距偵測雷達 減少醫護人員接觸病患

面對新冠病毒(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日益嚴峻,量測體溫成為公共場所防疫的第一道關卡,科技部法人鏈結計畫國立中山大學研發出可24小時遠距偵測呼吸頻率、心跳、體溫與姿勢的雷達系統,應用在醫療院所遠端監測病患的生理情形並即時提供警訊,減少醫護人員接觸病患,降低交互傳染風險。

在新冠病毒肆虐之際,高傳染性的病毒導致醫護人員進出負壓病房時需面對繁瑣著裝與心理壓力,原有照護係透過接觸式醫療偵測儀器裝置,及每日4至6次巡房等與病患接觸行為,都增添院內感染機率風險。

中山大學該項技術是透過後端平台人工智慧(AI)分析大量病患的生理狀況,具有比傳統雷達高出一萬倍的高靈敏度、僅有wifi百分之一的低功耗、逾九成的高準確率,以及低硬體成本等優點,以非接觸式生理照護系統跨域應用於人體健康偵測,可於短時間內,大規模以零接觸方式偵測每個病患的呼吸頻率、心跳、體溫與姿勢,同時減少醫護人員接觸病患的風險。

目前已於高雄醫學大學之負壓隔離病房中使用,加入抗疫工作,降低感染風險,以遠端監控、及時因應病患異狀,降低醫護照護人力負擔,避免醫療系統癱瘓,將持續導入於其他醫療院所,及投入校園、廠辦以及大眾運輸之防疫,再度顯現台灣學界研發能量的無限潛力。【記者  鄒弘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