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話說:「人吃五穀雜糧,沒有不生病的。」世界衛生大會(WHA)第72.6號決議「病人安全全球行動」將病人安全視為全球衛生優先事項,並批准自2019年起, 每年9月17日為「世界病人安全日」。呼籲所有國家和國際合作夥伴全球團結一致,採取一致行動,以改善病人安全。該日將患者、家屬、護理人員、社區、衛生工作者、衛生保健領導者和政策制定者聚集在一起,以促進病人的安全。
今年(2024年),世界病人安全日的主題是改善病人安全診斷,口號是「正確處理,確保安全!」這是世衛組織對醫療體系的期許,其中醫病關係的建立與善的循環很重要,而「捍衛衛生工作者的安全」,是讓病人能夠得到妥善照護的環節。
回顧過往發現,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醫院的不安全護理,每年都會發生不良事件,導致 260 萬人死亡。經合組織國家的醫院, 由於未注意病人安全, 浪費了15%的整體醫療資源。患者可能在事故現場、急診和門診中, 遭受額外傷害, 而其中竟有80%的傷害是可以避免的。所以在 2019 年 9 月 17 日首次世界病人安全日,世衛組織發起一項全球運動,強調任何人都不應該在醫療保健中受到傷害, 強調病人安全為全球健康優先事項。以提高病人安全意識,並敦促人們兌現讓醫療保健更安全的承諾。
2020年, COVID-19肆虐全球, 是目前世界和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和威脅之一,醫療保健正在經歷有史以來最大的病人安全危機!因此除了病人的後送及治療, 也加強醫護人員乃至整體社區的防疫措施, 包括緊急授權使用未成熟的疫苗及未確定療效的藥物。不止病人安全, 連第一線醫護人員都遭受COVID-19病毒感染及死亡的威脅。因此WHO敦促所有相關人士「捍衛衛生工作者的安全」,COVID-19 大流行對全世界的衝擊是全面性的, 波及到所有的層面, 衛生工作者則面臨最大的考驗, 因為本身又要超負荷救助病患, 又更容遭感染, 尤其在系統建構不良, 防護裝備不足情形之下。在壓力大的環境中工作會加劇衛生工作者的安全風險,包括被感染並導致醫療機構內疫情爆發、個人防護設備和其他感染預防和控制措施的使用或遵守受到限制,以及引發可能傷害患者和患者的錯誤。而且因為人們的不理性及恐慌, 衛生工作者乃面臨越來越大的感染、暴力、事故、恥辱、疾病和死亡的風險,這同時也會影響到病人能否得到妥善照護。
2021年, WHO注意到由於性別不平等, 尤其因為COVID造成婦女和新生兒因護理不夠安全而傷害。特別是在分娩前後,因為醫療資源全力投入COVID-19防治, 母親及嬰幼兒的醫療所需遭排擠, 此時傷害發生最多,因此強調了尊重照護的重要概念,然而事實上全球孕產婦和新生兒的健康權益仍遭剝奪。顯露出經濟體系弱勢, 醫療資源受到聾斷的地區, 排擠現象始終會出現。
回溯2022 年世界病人安全日的主題是「藥物安全」。藥物是衛生保健中使用最多的措施,所以發生藥物相關傷害所佔比例最大。常見的是藥物過敏、劑量錯誤、藥物錯誤、藥品污染、藥物交互作用、病人未按醫囑等。藥物使用安全不止是單方面的, 病人及家屬也有很大的責任, 因為看完門診拿藥回家自行服用, 就與住院不同。何況在台灣, 不遵醫囑, 自行更改劑量的病人非常多。而且, 台灣地區中健康食品冒充有療效藥物的廣告特多, 扭曲了正常醫療行為。台灣部分民眾對藥品存有極大的偏見, 加上廣告洗腦, 致使在病患端, 難以維護用藥安全。因此,在病人治療過程中,醫生的隨訪對後續的醫病管理具有影響,若能維持長期的關係能有助於病人回診和遵從醫囑。
不同的文化和社會背景會影響病人的健康觀念和治療期望,醫生需要理解和尊重這些差異。2023 年世界病人安全日的主題是「讓病人參與病人安全」,口號是「提升病人的聲音!」。 研究顯示, 與患者平等參與病情及治療的討論, 可減少 15%的錯誤。而且病人與醫護人員站在同一陣線對抗病魔的作法, 更易成為合作夥伴關係, 在護理上, 在安全性上、患者更滿意, 健康更顯著進展。患者甚至能對治療方法, 啟發醫療團隊的新思維及新做法, 因為患者雖然生病, 但患者本身具有的特殊看法及見地, 或可為其自身的護理安全和整個健康照護系統的安全做出貢獻。相反的, 因各種因素患者未能正確表達, 或醫護人員過於自負、過於忙碌、過於疲勞, 易做出錯誤的判斷。
診斷正確是醫療系統的最高準則。然而要做出100%正確的診斷, 也並不容易, 尤其是罕見疾病或特殊病情。所以患者及其醫療團隊必須共同努力,完成複雜且有時漫長的診斷過程。它包括與患者討論、檢查、測試和結果審查,然後得出最終診斷和治療。因為錯誤可能發生在任何階段,而可能產生嚴重後果。延遲、不正確或漏診可能會延長疾病的時間,有時會導致殘疾甚至死亡。因此每個參與的人都有重要的功能及責任。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 生病或受傷時, 需要受到正確的處理, 才能快速恢復健康。安全的範圍非常廣泛, 幾乎是從小到病人自身, 大到整體國家醫療系統, 乃至整個地球環境都包含在內, 古言有云: 病從口入, 若地球的土地、空氣、水、陽光、海洋均遭受到破壞及污染, 加上農藥、化肥的使用, 甚至栽種基因改造農作物, 人類就自曝於更大的致病風險中。還有因為戰爭施放化學物質, 或核能控管不良輻射外洩…等等, 增加了環境中致癌致畸形因素; 或因全球暖化, 冰帽及永凍土融化, 釋出冰封千年古代致病菌; 或盲目濫用基因重組工具, 試圖製造殺人病毒…都是對病人安全的最大威脅。原本人類文化及文明的躍升, 包括疾病的治療, 讓人類擁有更安全更健康的機會與條件, 卻因愈來愈多的問題而面臨危機與挑戰,然而,人人都須為生命負責,因此要有面對挑戰的勇氣,與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智慧。
醫生是人,跟所有的人一樣會生病,面對壓力時也會有情緒,因此與病人之間的信任是良好醫病關係的基礎,有效的溝通能促進病人對醫療過程的理解和遵循。古醫道有云:「醫者父母心。」在專業上,醫生不僅要提供醫療建議,還需關心患者的情感需求,進而提供心理支援。醫病之間的情感支援會讓醫療過程有溫暖的感受,是醫病關係良善循環的典型之一。世界和平很重要,端看當今猶未止息的戰爭,人的生命如草芥螻蟻, 鐵打的身體也敵不過砲彈的轟炸,還有何病人安全可言?
預防勝於治療, 古醫有「上醫醫未病」的觀念,道家一語道破核心問題及解方,一切都是心的問題, 若人人均以真心、良心、善行相處, 世界自然也會更安全,則無論在醫護的專業與心理健康,醫療體系資源與設備的充實,醫療環境的週全,以及病人的認知與合作,良好醫病關係的建立上,都能更加落實「正確處理,確保安全!」的目標與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