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提升婦女人權為希望未來築基

全球人口中,女性占了1/2 (約49.5%),女性對世界的影響力與潛能日漸受到重視。聯合國2015 年通過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提出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第5項就是「實現性別平等,增強所有婦女和女孩的權能」,但全球性別不平等的情形至今依然非常嚴重。依據全球統計數字,女性的勞動平均收入明顯比男性低23%,女性長期遭遇的性暴力和性剝削、從事無償家務和照顧工作的時間,居然是男性的三倍之多,而covid-19爆發後,導致學校關閉,而更多的照顧工作轉而由婦女承擔,且性暴力的數字更是激增,而全球7成社會工作與衛生保健者也都是女性。此外,童婚、職場歧視、公職權利落差等問題,也始終存在。

聯合國不諱言表示,依目前的改善速度,若要消除童婚,需要耗時300年;要消除對女性歧視性的法律,需要286 年;要讓婦女在職場上實現平等權力和領導地位,需要140 年。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也表示:「全球數十億婦女和女孩正遭受邊緣化、不公義和歧視待遇,且暴力侵害婦女行為也持續在蔓延」,可見婦女在全球社會的嚴重劣勢問題。

一、女性弱勢的歷史窠臼

人類數千年來的全球普遍社會結構,都是以父權制度為主,只有極少數國家或種族是母性主導的社會型態,代表過去男性掌握了絕大多數的主要權力、財產和社會地位。父權制度通常將男性視為家庭和社會的主要負責人,擁有家產、決策權和社會地位;而女性則為次要地位,缺乏政治、經濟和社會種種權力與權利。

工業革命前,大多數人們主要經濟收入途徑是以勞動為主,男性在生理結構上普遍體格較壯碩,在勞動經濟的時代,男性自然成為生產的主力,因而歷史上男性主義(Patriarchy) 掛帥的思想普遍,也因此導致了性別不平等和歧視女性的問題。

20世紀初全球工業革命興起,西方各國正處在快速工業化和經濟擴張階段。經濟主力需求由大量勞力轉變成大量人力,促使女性紛紛投入就業市場,日久女性勞工發現男女待遇大不同,不但工作條件相對惡劣,酬勞更是低廉,逐漸引發各地抗議和罷工運動。

二、國際婦女節的沿革

依聯合國資料顯示,最早美國婦女運動是在1848年,當時禁止婦女發表對反奴隸公約的意見,激起了廣大婦女憤怒,美國民眾因此有數百人在紐約舉行美國首屆婦女權益大會,要求婦女享有公民、社會、政治和宗教權利。1908年3月8日,美國有將近1萬5千名婦女走上街頭,要求縮短工時、增加工資和享有選舉權等,並喊出「麵包加玫瑰」的口號,象徵要求保障婦女的經濟權和生活品質等權利。隔年1909年,美國社會黨發表了一項宣言,號召在每年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舉行女性紀念活動,因此當年在美國首度開始有慶祝婦女節的活動,歐美各國女性權利意識迅速抬頭覺醒。1910年歐洲社會黨國際會議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並決議訂立國際婦女節,以紀念婦女權利運動並致力實現婦女普選權利。1911年許多歐美國家開始在婦女節呼籲,女性也應享有工作、職業培訓,並避免在工作中被歧視的權利。

1913年一戰爆發前夕,俄羅斯婦女在1913年2月首度舉辦國際婦女節,而其他歐洲地區的婦女,也開始表達聲援婦女外,並抗議戰爭。1917年俄羅斯婦女也在3月8日為爭取投票權抗議而罷工,之後成功讓政府授予婦女投票權,之後奠定國際婦女節為3月8日。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後,聯合國於1945年10月24日成立後,也開始公開呼籲女性平權,並鼓勵其參與國家及國際事務。

三、台灣女權發展

台灣女性平權運動發展得較晚,1970年代因台灣社會運動崛起,女性主義開始漸漸萌芽,前副總統呂秀蓮曾任行政院諮議時,任內批評當時大學聯招委員會不應限制女生入學名額,具體揭露公眾事務明顯歧視女性的問題;1980年代開辦《婦女新知》雜誌月刊,宣導呼籲「喚醒婦女,支援婦女,建立平等和諧的兩性社會」;1990年代開始廢除民法父權優先條款,並因應社會重大家暴案件,訂定《家庭暴力防治法》、《性侵害犯罪防治法》。而婦女參政權也開始獲得保障,立法通過《婦女參政四分之一保障條款》,許多女性政治人物逐漸嶄露頭角,2000年呂秀蓮成為台灣首位女性副總統,而2016年蔡英文更成為台灣史上第一位女性總統。

四、國內外女性的卓越貢獻

2023年美國《富比士》雜誌列出的全球百大影響力女性中,超微(AMD)董事長兼執行長蘇姿丰就在列,蘇姿丰領導AMD約9年,期間股價飆升約30倍,而後續的AI科技革命,更被看好能超越輝達。而連續兩年蟬聯百大第1名的是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顯現她在國際政治上的遠大影響力,第2-5名則是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美國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義大利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美國樂壇天后泰勒絲(Taylor Swift),在在顯現女性在全球政治、科技、經濟、娛樂令人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此外,已故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位70年,在政治上超然的定位,穩定了國家與民心,幾乎每一任英國首相都對女王有極高評價;而加爾各答德蕾莎修女也以一介平民,因為宗教信仰而決心奉獻社會,憑一己的志向,在貧民區或戰火肆虐的地方,救助無數疾患苦難的人們。

可見不論身分地位與背景,只要願意付出心力,女性也都能在各領域階層,為人類創造許多不凡的貢獻。

五、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推動邁向更公正和平等的世界,讓更多女性能好好貢獻社會,共同幫助我們的世界更加美好。聯合國2024年3月8日國際婦女節活動主軸為「投資於婦女:加速進步」,簡要地闡述這樣的觀念,並呼籲立即採取五大關鍵行動,一、投資婦女,解決性別平等的根本人權問題;二、消除貧窮:covid-19以來造成高達7,500萬人極度貧窮,有更多婦因而女陷入貧困狀態;三、解決性別問題引起的薪資落差:根據預估到2025年,國際衝突和物價上漲可能導致全球75%的國家都會減少公共支出,更加衝擊婦女本應享有的權利;四、轉向綠色經濟和關懷社會,強化婦女的話語權;五、支持女性主義改革者:全球女性主義組織迄今也僅獲得0.13%的官方支援,根本不成比例,急需大力改善。

聯合國也具體指出,2024年各國對婦女的投資,必須著重在第一線的婦女組織,並挹注相關於終結暴力侵害婦女的行動方案,推動婦女參與和領導經濟、數位科技、建設和平及氣候等行動。更呼籲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崗位,幫助自己或別人爭取女性健康服務的權利,消除對女性的偏見和歧視,一起努力實現性別平等,建立健康、相互尊重的性別關係。

每個人都是母親懷胎生下的獨立生命,皆應享有平等的人權,母親是每個人出生後第一個會交集的女性,母親常是家中重要精神支柱、家庭功能的重要力量,因此母親的身心健康與否,關乎整個家庭的運作,而每個女孩也都可能成為別人的母親,或能夠承擔母親的角色功能。現今台灣社會,多數家庭工作主要仍由女性負擔,或許家人若動手分攤一點點,社會制度落實友善女性,職場兩性平等,只要人們多關心身邊女性的需要,涓滴成海,相信能為促進女性的身心健康與促進性別平等,付出許多心力,進而提升生育率及經濟繁榮。強種強國,由愛護女性,落實性別平權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