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首枚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
大陸於16日凌晨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此衛星以中國古代科學家墨子命名為「墨子號」。「墨子號」的成功發射,顯示大陸太空科學研究有了重大的進展,此衛星帶著探索衛星和地面間通信的使命。
大陸於16日凌晨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此衛星以中國古代科學家墨子命名為「墨子號」。「墨子號」的成功發射,顯示大陸太空科學研究有了重大的進展,此衛星帶著探索衛星和地面間通信的使命。
中國航太工程再傳新發展!13日「神舟十一號」載人太空船已運抵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並開始進行總組裝和測試工作,預計將在10月中旬發射。屆時,「神舟十一號」將搭載著2名太空人及運輸物資,並與9月發射的「天宮二號」對接,隨後再完成「天宮二號」長達30日的載人飛行任務。
美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14日凌晨發射「獵鷹9號」(Falcon 9)火箭,不僅順利將日本一枚通訊衛星送入軌道,還成功讓可重複使用的火箭,降落在漂浮海面上的一處無人平台上。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火星探測軌道衛星(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MRO),自2006年起繞著火星軌道運行,運行過程中也不時捕捉到火星地表畫面,而且也將其畫面傳回地面。
廢、舊電池對於環境的污染,一直是在環保上讓專家學者頭痛的問題!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Iowa State University)的科學家日前研發出一種鋰離子電池(lithium-ion battery),這種電池置於水中半個小時後,幾乎全部被溶解,或將改變電池對環境污染的問題。
由於陸地水量相當難監測,國立台灣大學助理教授羅敏輝與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一起合作的研究發現,如果利用「重力反演和氣候實驗」(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GRACE)衛星,就能夠探測到陸地上的水循環和海平面變化的關係。
最新「科學」期刊(Science)雜誌上的一篇論文研究指出,地球在4千年前曾經發生過一場大洪水,很可能是夏朝與中華文化的起源。
宮崎駿動畫《風之谷》電影中的女主角娜烏西卡,駕駛著超輕巧的滑翔翼「メーヴェ」(海鷗),自由自在地於天空飛翔。在此動畫電影推出的32年後,日本一位50歲的藝術家,將這飛行器實體化,成功在北海道進行公開飛行。
日前,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核准了「月球快遞」(Moon Express)公司的登月計劃;同時,這也是美國史上第一次准許私人公司進行登月的任務。
科技部從2015年開始,協助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發展海氣象觀測浮標系統。新型的海氣象浮標設計,在首次實驗中,就成功觀測到超級強颱─尼伯特的詳細數據,引起了國際間的關注。科技部去年啟動「觀天測海、面戰颱風」行動,以捕捉颱風暴風圈內的氣象資料,對颱風登陸前的預報有很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