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獎法治獎得主阿爾布爾看國際治理 三大難題待解

第二屆唐獎法治獎得主路易斯˙阿爾布爾(Louise Arbour)24日在台北演講,她表示推動人權是世界發展歷程中,相當重要的一環,但「法治」常被拿來作為處理安全議題的工具,有時甚至成為壓迫別人的工具。此外,當下國際治理遇到許多難題,其中氣候變遷、難民與解除武裝等議題仍待解決。

加拿大法學家阿爾布爾在擔任聯合國國際戰犯法庭檢察官期間,讓許多重要國際戰犯得以受審,今年6月唐獎基金會宣布她獲得本屆唐獎法治獎,肯定她為國際刑事正義及人權保護,做出長期貢獻。

演講中阿爾布爾不斷強調,法律應積極地保護人權、維持正義。法治國家面對「安全」與「自由」的取捨,不應過度傾斜,濫用法律權力,威脅根本人權。她指出,「法治」背後必須依循實質內涵和準則,不能侵犯個人生命安全,也不能有所歧視,否則恐成為國家濫權壓迫人民的手段。她認為,人權不是政府制訂政策的選項之一,而是全球所有人民的基本權利。

她想提醒各國,假如只是為了避免犯罪,而忽略了其他重要原則,那會創造出一個只有民眾是安全,可是沒有一個人是自由的社會。

阿爾布爾還提到,目前國際秩序是依靠全球性組織制訂一套規則,讓各國遵守和執行,而非「以法治為基礎」,缺乏法治的實質內容,例如對人權的保障。

此外,阿爾布爾表示,世界當下還有許多努力的空間,包括氣候變遷議題,雖然有一些公約,但沒有形成一個廣泛、全面的國際政策。

她也提及,每次只要有大量難民想湧入某些國家,就會聽到這些人進來會破壞國家的民主體制的言論。她表示加拿大就是由移民組成,當中有很多難民,這些人後來對加拿大社會有很大貢獻,也促成加拿大成為一個多元化及全民共享的社會。因此,她認為難民不是負擔,從中長期看,當難民安家立業、找到工作繳稅,就會成為庇護國的資產。

另外,阿爾布爾提到的第三個難題是國際解除武裝的進展甚微,她表示,如果目標是建立一個以法治為基礎的國際秩序,這些缺口都一定要面對。

會中阿爾布爾也提醒年輕人,如果想成為人權律師,不能只有心地善良,還必須培養專業實力。因為人權議題往往牽動民意,身為人權律師要熟悉相關法律原則以及應有的法律程序。

阿爾布爾是國際反死刑委員會(ICDP)的重要成員,她曾公開表示,在任何聲稱重視人權、人身不可侵犯的社會中,死刑並無立足之地。對於會後媒體提及台灣廢死面臨的困難,阿爾布爾同意,廢死並非一蹴可幾,而需漸進形成社會共識。她建議,可先暫緩執行,過了十幾年後社會大眾就能瞭解,縱使沒有死刑,犯罪率也不會提升,卻能避免冤案發生,因為把無辜的人送上死刑台,社會更無法接受。她提到,加拿大已經廢死多年,但只要發生令人髮指的社會案件,總是會有人要求恢復死刑,卻不會得到任何政治人物的支持,因為那已不是需要討論的議題,她說:「我看不出來加拿大有任何可能恢復死刑。」

另外,對於菲律賓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erte)的高壓掃毒手段作法,阿爾布爾則明確指出,不只是非人道,而且行不通。她提到,50年前的國際毒品公約,就是採取高壓手段打擊毒品,而歷史已經證明,高壓做法無法達到禁絕毒品的目標,更別提掃毒中一些司法外的行為,因缺乏正當的法律程序,世界各國已公認是對人權的侵害。【記者 謝采耕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