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大火350週年 火燒城市模型象徵重生

適逢倫敦大火(Great Fire of London)350週年紀念,英國政府發起一連串紀念活動。倫敦市府打造一個120公尺長17世紀古倫敦的木造模型,9/4在泰晤士河上將模型燒毀,提醒市民350年前遭遇的苦難,警示人們城市火災的威脅性。大火也讓倫敦重生,催生出一座現代化城市。

停靠在泰晤士河(River Thames)的船上供人參觀的木造模型是倫敦市府聘請的美國「燃燒藝術家(burn artist)」貝斯特(David Best)花了2個月的作品。模型燃燒時火勢壯觀,還原1666年倫敦大火火災現場,吸引許多人在河岸駐足欣賞拍攝。

在1666年9月2日凌晨1點左右,一間位於泰晤士河北岸普丁巷(Pudding Lane)的麵包鋪起火,大火隨着風向迅速在街巷過窄以木造建築為主的倫敦蔓延,並延燒至沿岸庫房貯存著大批草木料、繩索、衣物、焦油、白蘭地、甚至黑火藥的泰晤士河,更是火上加油,火勢到9月5日才撲滅。研究指出當時溫度高達1250 ℃。大火摧毀倫敦八成建築,燒毀13200棟房子,44棟政府機關,87座教堂以及聖保羅大教堂(Saint Paul's Cathedral)。估計倫敦8萬居民,有7萬人無家可歸,但紀錄上的死亡人數只有6人。

倫敦因火災損失1000萬英鎊(約等於現在的11億英鎊),當時倫敦每年收入只有12000英鎊。但大火也將1665年爆發、近五分之一的倫敦人口致死的鼠疫連根拔除。有組織的消防服務及世界上第一家火災保險公司也隨之而生。

這場災難催生了近代倫敦新風貌,整座城市,經天文學家、建築師克里斯多佛·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近50年的重建,(聖保羅教堂花了35年),走向現代的城市規劃。

倫敦大火紀念活動舉辦了一連四日的藝術季,包括在聖保羅教堂外投放火焰的影像。當初大火燒毀的建築遺跡已不復見,但英國政府在倫敦橋北方豎立的大火紀念碑,不斷提醒世人這場火災的重要性。【記者 胡雯婷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