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政策建議書:農地總量回升優良農地反降 無助糧食安全

中研院16日發布《農業政策建議書2.0》指出,近40年來全台農地面積減半,且根據國土計畫劃設結果,農地總量雖有回升,但優良農地下降、山坡農地大幅增加,有從平地移轉至山坡地的趨勢,建議書提醒,如此變化無助糧食安全,且影響生態保育、增加災害風險。

中央研究院在《農業政策建議書2.0》中指出,都市化發展加速優良農地流失,並以內政部國土利用調查資料指出,近40年來全台農地面積減半,從1982年126萬公頃,減少至2018年74萬公頃。為了提升優良農地比例,《國土法》訂有農地管控基準,儘量將較不適合農用的土地釋出給其他部門。不過據2020年縣市國土計畫提報結果,全國農地總量雖然增加至109萬公頃,卻發現農業用地從平地移轉至山坡地。「農1」優良農地僅26.7萬公頃,「農3」山坡地則達55萬公頃。

確保糧食安全的「農1」優良農田所剩無幾,「農3」增加無助於糧食安全保障,更將嚴重影響生態保育並增加坡地災害風險,與計畫重質不重量的精神背道而馳。此外,不當的農地利用現況包括違章工廠與農舍,建議主管機關應儘速思考解決方法,避免工廠及農舍持續影響農地發展。
內政部17日以新聞稿回應說明,地方政府根據全國國土計畫規範劃設國土功能分區,已經會商農委會。內政部指出,「農1」與「農3」劃設條件不同,並無劃設面積互為消長或平地轉坡地問題,「農3」是在國土保安及水源保護前提下,具有糧食生產功能,須順應自然地形地貌、避免大規模整地,不致造成坡地災害等情事。

《國土法》立法推手、環境律師詹順貴則表示,農業生產不能只看農地總量面積。相同面積下,平地與坡地生產力差異大,對糧食安全貢獻不同。不過,若「農3」是將林地改農地「補數量」就不應該;如果是納入本來即是農耕狀態的農地,造成坡地災害的可能性不高。基於國家糧食安全,我國以國土計畫的高度定出農地控管分配。由農委會提出全國應維持74至81萬公頃的農地,內政部將之納入全國國土計畫,並定出全國應維持農地資源總量79萬公頃。

走至縣市國土計畫階段,地方政府最後繳出合計81萬公頃的「宜維護農地」成績,經過中央審查把關,於2021年公告上路,守住農地總量。但在國土分區中,農業發展地區(農1、農2、農3、農5)與國土保育地區(國保1、國保2)的農牧與養殖用地皆可為宜維護農地。當時即曾被民間質疑,總量守住了,「好農地」去哪裡了?地球公民基金會專員黃子芸指出,過去就有地方政府劃設功能分區時,因「農1」土地使用管制嚴格,傾向將農地劃入沒那麼嚴格的「農2」,造成「農1」面積減少。他認為,農業政策的關鍵並非「農1」面積多寡,而是精準找出最優良的農地,才符合農地分級目的。【新聞來源:環境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