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防疫成落級生 專家:司法機關没有盡應盡責任

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肆虐,臺灣亦不例外,每日新增確診數仍破萬例。太平洋日報社於11月28日在台北君悅酒店舉辦「台、美防疫行為的總檢討」座談會,邀請學者專家從健康、經濟、政治、國際形象等多元面向探討防疫政策的良方。

太平洋日報發行人暨中國文化大學教授林忠山指出,根據COVID-19全球疫情最新統計,美國確診數與累計死亡病例數皆高居世界第一,而臺灣防疫亦從模範生到落級生,臺灣確診率34%甚至高於美國確診率29%。臺、美皆有先進的醫療技術,為何成為全球疫情管控失利之後段班?檢討其原因為臺、美之防疫通病:防疫政治化、防疫私利化、政策搖擺化、醫療口水化。

前高雄醫大副校長、傳染病防治及公衛專家陳宜民,邀請與會者一起為臺灣逾一萬四千確診死亡者默哀十秒鐘。他表示,美國佛奇身為NIH(美國國家衛生院)下的NIAID(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不畏當時老闆—美國前總統川普的強勢要求,重視科學並據以力爭,是美國防疫的靈魂人物;反觀臺灣的國家衛生研究院則缺乏這樣的leadership。這場戰「疫」沒有結束,他山之石可以借鏡。

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指出,整個防疫對的關鍵在於「感染者可確實掌握」,病毒最大的突變在於免疫逃脫,病毒雖不會消失,但富不過三代,新冠病毒變異經α、β、γ等,到omicron重症率已低,應開放所有醫療,而非清零。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藥研所敎授潘懷宗表示,世衛組織認為新冠病毒還未到達地方性流行病的定義:穩定、可預測的,因此防疫沒有僥倖,以達目前「疫情控制」階段—不會破壞生活社會的程度。

前監察委員仉桂美表示,特別條例預算是獨立的,不放在年度正常收支盈虧,也不限於舉債上限15%,政府雖聲稱財政好,事實上前瞻特別條例預算8000億加上防疫紓困特別預算逾8400億,早已突破舉債上限,是財政很大的洞,甚至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也在防疫預算編列15億。國家財政如家庭,靠舉債度日遲早會出問題。而整個防疫政策未做好配套措施,各項政策法令適用位階紊亂,對於國人的健康權,司法機關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

前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院長李明表示,全球受到疫情衝擊,疫苗成為世界大國爭取缺乏疫苗國家的外交手段及落後地區公衛的主導權。全球近兩周平均確診致死率排名,台灣是全球第3高,今後仍要好好防疫。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盧信昌指出,在民主供應鏈與價值鏈調整的意圖之下,全世界政府都在補貼企業做投資,造成不良性競爭;美國為救國債巿場,聯準會提高利率,讓所有貨幣週轉率變慢,對整個經濟面向造成衝擊。

中華文化演藝傳播協會理事長韋大中從人文觀點來講,你、我的病毒可能會侵害彼此的人權、生命權,但有時人心比病毒還毒,所以韋大中分享在疫情期間常做的事是聽平和的音樂、打坐、寫書法,不看不健康的新聞節目,心經有句話:「心無罣礙.無有恐怖」,但心有罣礙,就非常恐怖。新黨輿情中心主任季節表示他以著書、捐書款來幫助確診死亡者及打疫苗死亡者打國賠官司。

林忠山教授結語提出對防疫政策的良方:

1、尊重科學專業,放下政治口水。

2、全民團結抗疫,堅定醫衛領導。

3、生存民本優先,奉行天下為公。

4、擱置彼此矛盾,全球無縫合作。

【記者楊弘佳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