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新港國中老師林家弘 閱讀+學思達 讓自學力大躍進

「你都嘛自己教得很爽,我們常常都聽不懂!」學生的話說得直白,毫不修飾,聽在林家弘的耳裡,像一隻穿心入肺的箭,痛得他無法閃躲,只能低頭思考,「過去我總以為,把課上得好很重要,卻忽略了學生能夠聽得懂、學得好,才是主要的目的。」但如何幫助學生聽得懂、學得好,特別是讓原本學習落後的學生,產生學習動機、引發自學能力呢?

林家弘的個性認真嚴謹,他的課自然也設計得紮實有內容,一向深獲學生喜愛;但他從來沒有想過,臺上講、臺下聽,單向的教與被動的學,傳統的教學方法所締造的學習效益,實際上並不高。

特別是當林家弘從都會區回到家鄉新港國中任教時,真切體驗到城鄉差距之大,資源缺乏與文化刺激不足,更需要老師的幫助,才有可能透過教育翻轉家鄉孩子的未來。

「我應該成為一個怎麼樣的老師?怎麼做才能更有效的幫助學生學習?」他不斷思索,「老師不是課堂的主體,學生才是,我們應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強調如何讓學生懂;而非以老師的需求出發,只在乎怎麼教才順暢好教。」而林家弘的結論是:課堂的風貌持續活化與改變,才是引導學生學習的關鍵;但,如何做到?

這個「要如何做到?」一問就是3年。一天,教務主任邀他到會議室二樓,去看一間鐵門深鎖的小隔間,那是一個被灰塵與霉佔據的書庫,主任希望愛看書的林家弘幫忙,整理出一間像樣的圖書室。

因著對書的熱愛,林家弘不但接下了這份任務,更在他改造格局、添購相關軟硬體設備,四處奔走努力下,賦予了棄置多年的書庫一個新的身世與未來;他甚至接下圖書館閱讀推動教師一職,將圖書館再次進化為社區共讀站,不但獲得社區與親師生讚賞,更得到教育部「全國最美共讀站」的肯定。

直到今天,林家弘仍時常想起,年少時,背著書包在書局裡,站著看完一本書的美好時光,「我希望學生們也有這樣的人生片段,在圖書館裡細細地看一本書。長大後,或許這樣的日子難再了。」

林家弘更將擔任圖書館閱讀推動老師時所學習到的「閱讀理解策略」,融入自己的生物課程中,教導學生如何閱讀課本與查找資料。他說,老師通常會教孩子念書,卻不教孩子如何念書;而閱讀,則是讓學生不受時空限制而與世界接軌,並獲得自學力、成為終身學習者的關鍵。

對講求效率的現代人來說,閱讀是個奢侈品,「現在許多學生甚至連課本都不讀,只看老師給的講義與筆記重點。」於是他巧妙運用講義的設計,引導學生看課本,去理解課文設計的邏輯,使學生即使不透過老師講解,也能培養出看懂課文、找出重點的自學力。

於此同時,林家弘更接觸到強調自學、思考與表達的「學思達」教學法,使他大受鼓舞,認為或許是改變課堂風景的途徑,於是將之與閱讀理解策略結合,翻轉教室。

他將班上前後段學生混合分組,透過異質性分組與討論,無形中縮短了前後段學生之間的隔閡,使他們在學習上彼此分享、互相支持,學習效益無形中大幅提升;並藉由小組合作,由強帶弱、教學相長,創造同學間的正向互動、凸顯個人特色與亮點,使學習由被動轉為主動,更培養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的人成績好,但表達不行;也有人成績差,但圖畫得很讚。我希望透過異質性分組與合作,教導學生欣賞彼此特點,而非將人侷限在成績的好與壞,一個單一的價值中。」一段時日後,他明顯察覺課堂的樣貌改變了,老師的講述變少了,更能引發學生熱切地討論與自信的表達,原本學習落後的學生也開始有了學習信心,上課投入與參與程度提升,展現自主學習的能力,課堂主體從老師,變成了學生。

在偏鄉,由於學習資源與支援的不足,許多學子在學習上,早已被放棄或主動選擇了放棄,就像間廢棄的書庫,學習動能已被灰塵掩蓋。但林家弘不放棄,他不斷思索,尋找解方,終於獲得開啟鐵門、擦拭書上塵埃的契機,讓學生們愛上學習,成為終身的學習者。【記者 謝采耕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