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波應用新突破 臺研究邁向偏頭痛的精準治療

世界衛生組織將偏頭痛列為十大重要疾病之一,根據最新《全球疾病負擔研究》,過去30年間偏頭痛高居導致失能疾病的第二位,而在介於15至49歲的年輕族群中,偏頭痛更是造成失能的第一大原因。

科技部推動「臺灣腦科技發展及國際躍升計畫」開發腦與神經科學之創新研究與關鍵技術,驅動精準醫療與相關產業發展。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及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組成的研究團隊,在王署君教授領軍之下進行一系列頭痛及疼痛相關臨床研究。

研究團隊收集臨床偏頭痛患者資料,包含頭痛情形、情緒壓力、及腦波等生理量測,以探討慢性偏頭痛患者治療前的腦波與接受三個月治療後成效的關聯性。結果發現慢性偏頭痛患者,治療前的大腦視覺區腦波,顯著反映出與治療療效的關聯性。

當病患大腦視覺區的α波強度無異常強化時,相對來說約有8倍的機會在治療後頭痛發作次數減少一半以上。簡單來說,偏頭痛患者在接受預防性治療前,若進行一次腦波評估,將可預測這種預防性治療是否有效。

該研究成果已於2021年10月13日獲得國際疼痛研究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官方期刊,也是疼痛領域的權威期刊《疼痛(PAIN)》接受刊登。此項預測模式將可協助醫師訂定個人化偏頭痛的精準治療,未來更有望以穿戴式無線腦波進行門診快速評估,造福廣大偏頭痛病患。【記者  鄭昱庭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