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魚翅貿易半數進口自歐洲 台灣列交易熱區

國際動物福利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nimal Welfare, IFAW)研究發現,歐洲國家銷往亞洲的魚翅數量驚人,已經占了亞洲近一半的貿易量。

報告:全球過半魚翅貿易發生在香港、新加坡和台灣

在不間斷的全球魚翅貿易下,鯊魚數量持續下降。去年,科學家發現鯊魚和鰩魚有1/3的物種因過度捕撈而瀕臨滅絕,危及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全和許多國家的糧食安全。在這份名為《供給與需求:歐盟在全球鯊魚貿易中的角色》(Supply and Demand: The EU’s role in the global shark trade)的報告中,IFAW分析了2003年至2020年亞洲三大貿易中心的海關數據發現,雖然魚翅相關產品的主要市場在亞洲,但以西班牙為首的數個歐盟國家,包括葡萄牙、荷蘭、法國和義大利,卻是這個合法市場的重要供應者。而中國是魚翅的主要供應國,並未納入該研究中。

報告稱,全球超過50%的魚翅貿易發生在香港、新加坡和台灣,而西班牙是目前銷往三地進口魚翅的最大來源國,從2003年到2020年供應了5萬1795噸,年均供應量為2877噸,超過新加坡的1萬7006噸。IFAW報告的作者斯利(Barbara Slee)說:「無論何種體型、沿海或公海,多種鯊魚都在消失中,而目前零星的管理作為皆未能阻止鯊魚繼續減少。」斯利呼籲歐盟主導限制其鯊魚貿易,以保護鯊魚免於滅絕。 IFAW希望所有被交易的鯊魚都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簡稱CITES,華盛頓公約)的附錄II,以提供牠們更充分的保護和監測。

報告籲保護鯊魚免於滅絕 歐盟是關鍵參與者

歐盟國家禁止對鯊魚「割鰭棄身」,也就是在鯊魚還活著的時候割掉牠們的鰭,然後將魚丟棄。但除了CITES列出的物種之外,將整條鯊魚捕撈上岸和銷售是被允許的。

「在族群數量非常少或受到威脅之前,通常不會實施有效的漁業管理,但一旦實施,鯊魚族群就會恢復。正如我們的報告所示,歐盟是全球鯊魚市場的關鍵參與者,對制定永續發展規範負有重要責任。」斯利說,只有1/4的鯊魚產品受到進出口管制,證明牠們的來源是合法和永續的。

研究發現,從2003年到2020年,有18萬8368噸魚翅產品進口到香港、新加坡和台灣。歐盟占28%,約為5萬3407噸。但2017年以來,隨著總貿易量下滑,2020年歐盟對這些國家的出口占比上升至45%。報告的合著者之一、海洋保護組織「BLOOM協會」香港分會成員佘國豪認為,許多人將鯊魚族群量下滑的責任歸咎於消費國家(主要是亞洲),但國際捕撈船隊和參與鯊魚產品貿易行為的國家,也應負同等責任。該報告還發現進出口數據有所出入,顯示魚翅貿易數字可能還存在誤報問題。【新聞來源:環境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