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臺博、臺史博首次聯展 原、民、官精彩展出

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及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3館首次聯展,策劃「看見藏品裡的原、民、官:故宮、臺博、臺史博三館聯合特展」,展覽自即日起至111年5月29日於臺博館本館展出,共展出482件藏品。

故宮以精緻的中國歷代皇家宮廷與官府蒐藏著稱,臺博以豐富多樣的臺灣傳統原住民文物蒐藏見長,臺史博有獨特的臺灣歷史與常民文物蒐藏,3座國立博物館分別以自身館藏特色,呈顯臺灣史上3個重要角色,包含原來居住在臺灣土地上的原住民族、自16-17世紀以來陸續渡海來臺定居的閩、粵、客與其他漢籍常民,以及歷年來以不同形式統治治理臺灣的官員政府階級,即原、民、官,透過角色間的互動帶領觀眾瞭解臺灣歷史。

文化部次長李連權表示,「沒有記憶就沒有歷史,沒有歷史就沒有文化。」環顧臺灣過去400年的歷史,從明清、日治時期對原住民族文化的打壓,國民政府推動的去日本化,將許多臺灣的歷史記憶給去除,使得文化無法累積,所幸解除戒嚴至今30多年,大家反省、努力掌握過去記憶上的片斷。本次展覽結合故宮的宮廷文化、臺博的原住民文化、臺史博的臺灣常民文化,以策略性的對話呈現臺灣400年歷史豐富而精彩的一面。「臺灣的文化在經過多元的衝擊之後,也能開出多元燦爛的花朵。」

本次展覽共挑選10項原、民、官三方兼具,但表現形式各異其趣的文化主題進行策展,包括錢幣、文字、煙具、餐具、他者、祖先、美麗、多產、情慾、型男與勇士等,期望超越傳統歷史觀的限制,形成對照又互補的視野,呈現臺灣歷史上3個主角各自的文化邏輯,以及如何以同中有異的獨特方式面對、表達共通的文化主題與人類感情。

錢幣常見用途為一種小單位的貨幣,然而在臺灣歷史上卻有很多「不做貨幣使用的錢幣」,例如臺灣原住民族轉化外來錢幣為衣飾;故宮蒐藏的宮中避邪祈福的飾物厭勝錢;臺灣民間也有不少錢幣拿來當作趨吉避凶的護身符。餐具單元中呈現舉辦盛宴時的多樣變化,故宮排出名震天下的「滿漢全席」;臺史博召喚百年前高檔臺菜代表「江山樓」;臺博擺出岸裡社潘家、排灣貴族食具與達悟魚盤聯軍,每個組合都讓人食指大動,新春出遊時千萬別錯過!【記者 謝采耕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