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產、官、學的力量 防疫科技再升級

行政院13日召開紓困振興方案「醫藥防疫科技研發」記者會,邀集衛福部長陳時中、政務委員龔明鑫、科技部長陳良基、經濟部次長林全能等人出席。龔政委表示,我國在科技防疫頗有成效,未來將規劃「醫藥防疫科技研發」預計投入54.6億元,進行「檢測醫藥」及「科技防疫」的工作,尤其是在藥物、疫苗、檢驗試劑等,過往已建立良好基礎,也獲得歐美等國的合作邀約,本次將整合產、官、學的力量,形成重要的國家隊力推我國的防疫科技,並由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領軍、政務委員吳政忠與唐鳳共同協助並結合各部會,期望提高台灣檢測和治療新冠肺炎的能量。

龔政委指出,針對防疫科技預計投入54.6億元,包括特別預算與「移緩濟急」的經費有21.6億元,及109年「生醫防疫相關科技計畫」也匡列33億元預算,預計建置相關檢驗的疫苗或藥品。而在長期(2022-2027年)規劃上,蘇院長已核定衛福部開始推動「防疫中心興建工程計畫」,此乃政府對防疫科技的短、中、長期計劃。

衛福部表示,為因應武漢肺炎疫情,政府投入21.6億元經費,期望提升檢驗、疫情監測、治療與預防能量,在「快速篩檢」檢測技術方面,有三大成果,國衛院院長梁賡義表示,工研院已開發完成核酸分子檢測技術,體積為全世界最小僅有600公克,無症狀患者也可獲得快篩結果,適用於在潛伏期時使用,於1小時之內可完成快篩得知結果,預計 4 月底完成臨床測試、6 月前完成1萬劑試劑,預計7 月盡快投入正式量產。中研院、國衛院和國防醫學大學團隊發表的研發蛋白質檢測,檢測時期是針對感染期的病患,快篩時間是15至20分鐘得知是否確診,中研院現已招商技轉中;國衛院與國防醫學院正公開招商中,最快在3個月之內可量產;長庚大學團隊則是研發出人體抗體檢測方法,針對恢復期的病患進行檢測,預計半年可量產。

科技部表示,自SARS之後經過了17年以來長期支持學研團隊,補助約有300個實驗室、培育了1千多位研究人員,為此建立對抗感染症病毒關鍵技術及防疫平台。科技部特別強調,面對疫情,除了快篩試劑及疫苗研發等項目外,包括在檢疫、治療、預防、公共衛生、創新科技防疫場域驗證等領域上,有著多項尚未能解決之關鍵問題,尚需有效快速地整合各大學跨域防疫科技能量,以規劃設置防疫科技研究中心,共同推動跨域研究案,以及國際科技防疫合作,協助合作解決因應。科技部長陳良基表示,科技部規劃在近期內與大學合作,將成立 3~5 間的防疫科學研究中心,以整合基礎研究能力、培育人才,與衛福部的防疫中心形成一股上下游的搭配關係。【記者  黎明曉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