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十大科技精選新聞

2019年隨著科技的進步,也隨著中國科技的崛起,太空又成了全球關注的焦點;俄羅斯與中國競相發射衛星、探測器,努力要趕上美國的腳步;美國川普總統深深感受這兩大強權國家的威脅,宣布成立太空軍,並要探險火星。

世界強權國家的行動,也讓這一年的科技新聞從宇宙來的訊息顯得突出引人,就讓WPN的十大科技新聞,帶你回顧這一年科技的進步與焦點。

01-新視野號傳訊息、報平安(圖左)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新視野號」(New Horizon)無人太空探測船,於美東時間1月1日早上10時30分傳回形狀像保齡球瓶又像螺旋槳般,也可能是兩個緊密繞著彼此運行的星體最新訊息,顯示出「新視野號」已經成功飛過「終極遠境」(Ultima Thule)小行星,同時,來到了距離地球最遠,甚至可能是人類迄今所探測的最古老星體。(圖/ NASA官網)

02-史上第一次  嫦娥四號揭月背神秘面紗

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於1月3日10時26分,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創下人類首次登陸月球背面的壯舉。透過「鵲橋」中繼衛星,傳回了史上第一張近距拍攝的月背圖像,揭開月背的神秘面紗,開啟人類探月新篇章。「嫦娥四號」探測器,由著陸器和巡視器組成,主要任務是進行觀測與研究,對月球上的礦物進行研究。 (圖/中國探月工程官網)

03-地磁北極偏移速度加快   全球地磁模型須提前更新

全球地磁模型(World Magnetic Model,WMM)除了對於航海、軍事和導航極其重要外,地球磁場還能阻擋宇宙射線,導引候鳥飛行遷徙。地球磁場是處於不斷流動、變換的狀況;地磁北極的移動是以每年約移動31英里(50公里)的穩定速度運行,不過,這樣的速度比起100年前,大約快了3倍。在本世紀初期,地磁北極位於加拿大北部海岸地附近,如今,已經移動到北冰洋的中部,而且還快速往俄羅斯西伯利亞移動。(圖/YouTube影片)

04-5500萬光年外  史上首張黑洞影像現蹤

台灣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所研究團隊參與了「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EHT)國際合作計畫。4月10日晚間舉行全球同步記者會,公布了首張超大黑洞及黑洞陰影的影像。該項計畫,顯示了一個位於M87星系中心的黑洞,與地球相距5千5百萬光年,質量是太陽的65億倍。(圖/中央研究院提供)

05-美東北深海發現淡水層  藏量高達2.8兆噸

在人類的認知中,一直認為海水是鹹的。然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科學家卻在美國東北部沿海的深層海底,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淡水水庫,淡水含水層的水量高達2.8兆噸,蘊含量高達2800立方公里,推估可以填滿 11 億個奧運比賽用的游泳池,這個海底淡水層的覆蓋範圍大約是從美國東部的紐澤西州延伸至麻薩諸塞州沿岸的大西洋。顛覆了我們長久以來的認知。(圖/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網站)

06-發現據大黑洞  足以吞沒太陽系

黑洞是宇宙最神秘的天體之一,超大質量的黑洞總潛伏在星系的核心,如此龐大的星體引力足以控制星系內所有的天體。科學家最新的觀測研究發現,一顆距離地球7億光年、名為「Holm 15A」 (霍爾姆15A) 的星系團,其中的「Holm 15A *」黑洞質量是太陽的400億倍,據稱是目前人類所觀測到的最大黑洞。目前,科學家尚未找到解釋巨大質量黑洞的形成原因,推測「Holm 15A *」至少經歷兩次星系的合併,才有可能達到這樣的規模。

構成甚大望遠鏡(連同輔助望遠鏡)的四個單位望遠鏡。(圖/維基百科)

07-改變人類對宇宙認知  美、瑞三人獲諾貝爾物理獎

諾貝爾物理獎由加拿大美籍物理學家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瑞士天文學家梅爾、(Michel Mayor)和奎洛茲(Didier Queloz)共享。皮布爾斯現年84歲,是大霹靂理論的重要學家,最早預言宇宙背景輻射的存在,被譽為最有影響力的宇宙學家之一。77歲的梅爾、53歲的奎洛茲,都在瑞士日內瓦大學擔任教授。他們帶動了天文學的革命,從1995年開始,於銀河系發現了四千多顆系外行星。(圖/NobelPrize推特)

08-諾貝爾化學獎 美英日學者鋰電池造福人類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是對鋰離子電池發展貢獻卓著由的德裔美籍物理學家古德諾(John B. Goodenough)、英國學者惠廷安(M. Stanley Whittingham)和日本學者吉野彰共享殊榮。瑞典皇家科學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表示,鋰離子電池其應用在行動設備、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及電動車等,更是人類社會擺脫化石燃料的關鍵。(圖/NobelPrize推特)

09-科學家發現20年來首見HIV新型毒株

美國科學家發現了新「HIV-1群M型病毒株」。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簡稱HIV),也就是俗稱的愛滋病毒,於上個世紀襲捲全球,一度被稱為「20世紀黑死病」。愛滋病毒目前可分為兩型,HIV-1和HIV-2。大多數國家最主要造成愛滋病的病因為HIV-1;而HIV-2,主要分布在西非。美國國家過敏及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福希博士(Dr. Anthony Fauci)表示,已知目前的治療方式能延緩新病毒株,不過還不清楚這種變種病毒對於身體健康有何影響。(圖/YouTube影片)

10-印度恆河富含超級細菌  源頭也難倖免

「恆河」是印度教徒眼中的「聖河」,海拔3千多公尺的「根戈德里」(Gangotri),亦被視為是女神下凡的「聖地」,因而引來大量的朝聖人潮。印度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都會定期在「恆河」的源頭「根戈德里」進行水質測量。最新一次的測量發現,「恆河」的源頭已經遭到嚴重的汙染,不僅細菌的數量已達「天文數字」,甚至還是具有抗藥性的「超級細菌」。至於「恆河」下游河水中存在有抗藥性基因的「超級細菌」,更是上游的20倍。「恆河」超級細菌的孕育搖籃。(圖/百度百科)【記者 鄭昱庭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