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化局成軍三周年 著力毒化災應變、食安源頭控管

過去多認為防災是消防單位的責任,然而毒化災與一般火災情況不同,事故的成因複雜,救災方式也需要高度專業,才能避免第一線救災人員直接暴露受害。環保署在2016年12月28日成立毒物及化學物質局之後,即將三週年,針對毒化災的緊急應變單位遍布全台各地,在台北、宜蘭、新竹(竹科)、台中(中科)、雲林(斗六工業區)、台南(南科)、高雄(高科大)共有七隊技術小組,第八隊六輕隊及第九隊桃園隊也正在規劃中,預計2020年就能成軍。

每隊應變人員至少18人,24小時皆待命,且隊部配有各式偵檢、洩漏處理及個人防護設備,確保第一時間就能投入救災。此外,毒化局在南投設有一環境事故諮詢中心,同樣有18位諮詢員,提供24小時全年無休的專業事故諮詢,同時執行監控、確認及災情研判等工作,肩負啟動技術小組出勤的任務,即時派遣適當專家,提供緊急應變處置建議。毒化災經常可能為複合性的災害,因此在台北市大安路的毒化局本局設置事故監控中心,擔任中央應變中心幕僚,並提供應變決策的專業建議,同時整合各級救災資源,確保毒化災應變體系能順利運作。毒化局危害控制組技正許思亮表示,在一個重大意外中,環境事故諮詢中心負責接收完整資訊,提供給事故監控中心進行決策,決策後要讓應變小組能在現場執行,而應變小組也會將現場狀況及監測資料回報給諮詢中心,三者是環環相扣的應變體系,目前編制內共有152人。《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管理法》於2019年1月修正時,特別新增危害應變專章,要求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的使用業者,必須依法設置專業應變人員,配備應變器材及偵測警報設備,並提報危害預防及應變計畫,定期進行災害模擬分析及演練,毒化局也會派員臨場輔導。修正過後的《毒管法》將於2020年1月16日生效,目前統計全台4000多家的業者中,大約需配置6000名的專業應變人員,因目前台灣仍無完整的專業訓練場,正積極興建中,所以需要到國外受訓。

毒化局最重要的任務當屬解決食安問題,為防堵具疑慮的化學物質流入食品供應鏈,必須建立完整的溯源系統,毒化局分別以法規面與執行面來進行,法規面以負面表列的方式列管具食安風險疑慮的毒性化學物質,執行面則攜手地方共同推動輔導訪查。過去三年,環保署陸續將毒澱粉順丁烯二酸、湯圓中的玫瑰紅B、潤餅皮中的吊白塊、豆干的皂黃、鴨蛋中的蘇丹紅等27項具食安疑慮的學物質,公告為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運作業者依規定須申報運作紀錄、完成場所、容器、包裝標示及備妥安全資料。只要從供應商進行化學物質的源頭控管,就能確保這些東西的後續流向。毒化局已與工會建立夥伴關係,提升其自主管理意願,而非與業者對立。

最好的食安就是吃得天然,毒化物的控管只是基本要件,更重要的是讓民眾知道如何選擇好的食物,天然的食材,這樣才能真正健全台灣的食安環境,擦亮美食王國的招牌。毒化局成立後,積極與農委會、衛福部合作,定期進行跨部會的食安會議,讓食安事件得以逐漸減少,毒化局至今滿三周年,台灣的社會逐漸脫離食安與毒化災疑慮的陰霾,毒化局的同仁仍不敢掉以輕心的持續替民眾的安全來把關,他們的工作也許不會被社會大眾所看見,但卻是一刻沒有鬆懈。【新聞來源:環境資訊中心】